戏剧教育展潜能 朗读表演自信增(42期)
戏剧教育是本校的课程特色,已经推行了八年,从2013年起每年都聘请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导师到校进行培训,强化老师的戏剧习式或教学技巧。老师们投入地「入戏」,使用不同的戏剧习式,如「墙上的角色」、「思路追踪」、「定格」、「观点与角度」、「专家外衣」、「电视时间」,都得到家长的认同,因幼儿回家也会分享,家长们也感觉到学习变得更有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详细内容在家出发:音乐中的喜怒哀乐(42期)
上一期笔者利用自己在进行音乐治疗工作上的例子,阐述了两个重点:第一,音乐可以表达孩子内心难以言喻的情绪;另外,孩子能够学习到,利用音乐作为一种安全的方法,发泄自己潜藏内心的负面情绪。今期笔者想介绍一个在家就能做到的音乐活动给予家长们,让孩子在音乐语言中学习辨识情绪。
详细内容用对的方法学对文法(42期)
上期分享了整合方式如何令母语为中文的学习者,轻易地理解英语时态【tense】,今期会更详细地说明这种方式其关键及好处,首先就从一般人对-ed 或-ing 做结尾的字说起。
详细内容运用全方位学习基金 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经历——乐善堂梁黄蕙芳纪念学校分享(18期)
许敏诗校长表示,全方位学习强调要让学生在真切情境和实际环境中学习。这些切身体验能够令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一些课堂以外,才可达到的学习目标,让同学们从实际体验中学习,帮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实现全人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详细内容K2家长升小锦囊 校长亲自导航 为家长提供精准策略(42期)
子女从幼稚园升读小学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作为父母当然希望为子女挑选最为合适的学校,让孩子得到适切的教育。随着2021-2022年的小一入学申请尘埃落定,2022-2023年的小一入学申请已经密锣紧鼓地开展。这段期间,直资、私立学校陆续举行开放日和简介会,有些甚至已经开放报名。对于子女刚升读K2的家长而言,为他们部署升小已是逼在眉睫。面对大量的资讯,新手家长难免无所适从,教育传媒特地邀请保良局林文灿英文小学文诗咏校长和宣道会叶绍荫纪念小学徐式怡校长,亲自解构升小疑难。
详细内容适龄升小人数减少 小学收生新挑战(18期)
根据政府数据,以在香港居住的 6 至 11 岁学龄人口推算,2022/2023 学年小一学生人数开始回落;同时,政府亦预测未来六年入读小一的适龄人口持续下跌,将由2021 年的 59,200 人及 2022 年的 58,500 人,持续下降至 2027 年的 48,500 人。 而教育局预计 2021/22 学年适龄升读小一的学童人数将由本学年 55,700 人增加至 59,200 人,增幅约半成(3,500 人),但无奈这个数字却未能反映下一学年真实的学童人数。香港现正处于一个较复杂的情况,学生的人数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其中包括移民、海外升学、回内地升学等,让留港的适龄学童人数正在急速下降,大大影响了整个学界的生态。
详细内容支援新校长 学界后浪 创出教育新动(18期)
时代变更,人事更替,近年不少新校长上任,形成一股新动力。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人,其领导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校长若能作出明确而具前瞻性的导航,学校行政效能和教学质素亦会有所提升。所以,当校长新上任后,教育局会提供课程予新校长,协助他们适应新岗位,期望各位新校长能发挥所长。然而近年社会动荡加上疫情,由停课到复课再到长期防疫,重重挑战前所未遇。固有的新校长课程,能否启发新校长应对全新挑战?今期《教育专业》请来 4 位新任校长和 2 位支援新校长的学界前辈,齐齐分享大时代下新任校长的感悟。
详细内容小金额 大支援 助小学 IT 活动更上一层楼(18期)
政府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让学校可以购买所需的资讯科技专业服务或购置设备,以及举办资讯科技相关的课外活动,借以加深中学生对崭新资讯科技的认识,以提升学生对资讯科技的兴趣及培养创新思维,推动资讯科技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选择相关科技范畴的大专课程和在未来投身创科行业。除提供财政资助外,资科办亦会成立一站式专业支援中心,为学校提供专业意见和支援。
详细内容摆脱 STEM 观念 以「创新」一词多思考——香港才能教育研究会分享(18期)
香港与世界各地连系频繁,加上完善的教育制度及本地科研实力,原本具备发展创新科技业的优越条件。根据 世界经济论坛 2019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香港整体竞争力在全球排名第 3 位,可惜在「创新能力」只得第 26位,并于2019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科研基础设施」亦只得第 23 位。由此可见,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尚欠足够的基建和培训。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