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框架 发掘学生独特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校园里的学生,就是一颗颗未经雕琢的宝石,尚待发掘;老师好比专业的工匠,润物无声,不经意地将不同意念,透过课程整合,科组合作,铺排出不一样的活动,照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将犹如宝石的学生,潜能发放,绽放异彩,展现个人的独特性。
详细内容推动体育产业化 培育优秀人才
香港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取得历史性佳绩,说明香港体育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些成绩得来不易,香港的精英运动员为香港注入一支强心针,令社会充满正能量。香港体育学界未来亦应积极携手政府各部门、全港区议会,为运动员提供更适切、更完善的专项培训,并提供机会予青少年了解举办赛事、大型活动的管理技巧及各项细节,对有意投身体育事业的青少年打好基础,培育成为体育行政人才。
详细内容照顾多元发展 成就非凡出路
教育目的为社会培育人才,过去两年香港本地劳动人口流失近 14 万人,因此特首李家超在《施政报告》提出「抢人才」,以强化香港竞争力。张建新校长认为除了「抢人才」外,亦应将培养人才的焦点放在教育体系上,参考国家「二十大」提出育才造才的未来新人才战略,将培育人才划分为普及化和拔尖两个层次。
详细内容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培养爱国爱港人才
人才是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元素,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更肩负着教育的重责。香港未来培训人才需要先确立目标,从而培育相关专业人才。教联会主席黄锦良指出,香港需要建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人才培训的目光要长远,不能只局限于服务香港,未来更应将眼光放至大湾区,甚至整个国家。香港亦应善用自身的专长与优势,教育下一代建立更长远的目标及扩阔胸襟,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社会发展所需。
详细内容聚人才之力 筑繁盛之基
政府重视教育和青年发展工作,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更指出,「青年是香港的未来」,并致力于为青年创造上流发展的机会。在教育方面,培育青年成为德才兼备、爱国爱港、持守正面价值观及具备国际视野的「终身学习者」。教育局亦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携手教育界推动教育发展,肩负起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今期《教育专业》封面故事将集中讨论学界如何培育出迎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以回应香港建立「人才库」的需求。
详细内容调整升小策略 男孩女孩大不同
不少父母都有以下经验︰再文静的男孩,一样需要「放电」;再活跃的女孩,也会倾向依从成年人的指令。其实男孩和女孩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心智及脑部发展速度亦不一样,家长可因应子女的发展、能力和性格调整选校策略,选择最合适的小学。想让子女愉快学习,家长便先要由了解子女开始。
详细内容愉快学习=尽情玩乐? 从课程出发 让学生喜爱学习
每当我询问家长选择蒙养的原因,他们都不约而同表示,学校属于Happy School,功课压力不大,学生都喜欢上学。我听罢当然感到欣喜,然而,愉快学习是否跟少功课及玩乐画上等号?事实上,令蒙养学生愉快学习的钥匙,在于KTMY(本校简称):
详细内容选校疑难小百科
在子女的学业路上,如何选校成为一大难题。既抱着让子女入读名校的心愿,亦希望发挥他们的潜能,不仅需要在两者中取得平衡,更要为子女作出最后选择,其实压力甚大,深怕「一子错,满盘皆落索」。为了急家长所急,教育传媒于网上搜罗了部分常见的选校问题,为家长们提供宝贵的参考。
详细内容专上 STEAM 教育 打造本地应用型专才
高等教育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有助增强香港的发展动能。为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所长贡献国家发展所需,是次《施政报告》,在课程加入更多创科元素,积极在大学院校推动STEAM 教育,提升研究生学额,以及增加资助额和奖学金等,务求推动创科发展,为香港建立人才库。李子建教授认为政策能够涵盖大专院校发展,以及在基础教育中推动有关 STEAM 的发展。陈智轩教授则认同《施政报告》能配合创科发展,除了资助外,亦有不少实际措施配合。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