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清晰课程框架 提供恒常化教学支援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32期 程志祥校长 香港元创教育管理人员协会副主席 救世军韦理夫人纪念学校

现时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当他们大学毕业投身社会工作时,大概已是 2040 年。作为一位小学校长,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2040 年代的工作需要些甚么技能,而现今教育系统是否能协助学生预备好自己?另外,香港以及国内的未来发展以创科为主,作为教育界持份者,我们的使命在于培训足够的科研人才,以支援将来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期望学生能于小学阶段已有坚实的科研学习基础。

现时学校主要以常识科内的科学科技内容培育学生的创科能力。香港政府早在 22/23 学年起,容许学校聘用持有 STEAM 相关科目学士学位、但未曾接受小学教育师训人士,成为 STEAM 教师。此举即时解决了有关 STEAM 教师短缺的问题。今年的施政报告更进一步优化课程框架,特首提出开设小学科学科,以强化学生的科学和创意思维;并预留约 2 亿元向公帑资助小学发放「一笔过津贴」,提升设施及设备。

推动常识科改革 制定课程框架

笔者于两年前已于学校改革常识科,将高年级 ( 四至六年级 ) 常识科课程分拆为人文科学及科学课程,并由两位教师分别任教同一班的常识科。一位是人文科的教师,另一位是负责科学部分的教师。当时,我们面对的主要有以下数个情况:

首先,当时未有一个清晰的科学课程框架,学校只按校本发展原则,将常识科的科学内容抽出,再加入一些校本元素作为科学课程的骨干。但因当时每级的科学教学内容也不平均,导致学校需要自行优化课程框架,以平衡各级科学课程的课时。现时教育局已初步制定的课程框架,期望能尽快公布,并于框架内预留一些空间弹性,让学校可作校本调节,加入崭新课程内容,如新兴的能源——氢能的使用等。

另一问题是教师培训,学校为实行于高年级分拆常识科教学,招聘了较多接受相关培训的教师。于编排课堂时,有计划地将该教师编配教授同一班学生的科学科及电脑科,以期将教师的专长尽量发挥。所以教师培训是成功的关键,有足够的小学科学教师及落实专科专教的方案,使推行更为畅顺。

恒常性拨款 培育中高管理层

学校现时于硬件装置上还未完全能配合科学课程的发展,香港政府是次提出「一笔过津贴」确实可强化学校的教学设备。我们还希望可以有恒常性的拨款,以添购每年用于科学实验的各种消耗性物品,及更新教学内容时所需要的设备。

重要的是培育学校中高管理层,有着推行科学课程的行政能力及决心,可以不同的小学作为科学课程的试点,再作总结及将经验分享,让不同学校取长补短,相互包容学习,中央成立科学课程的学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