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育 助学生认清失败的价值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正向教育 失败周 幽默周 赢在起跑线 林秋霞 亚斯理卫理小学 马浚伟 循道卫理优质生命教育中心 陈穗 中华基督教会全完第二小学

教育傳媒:正向教育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正向教育」成为教育界的新潮流,近年广受关注,希望培养同学的正向情绪,让同学了解「失败」的意义,学习管理负面情绪,从而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展现更好的自我。

「明爱家庭服务」去年就学生情绪问题特地进行访问,对象为逾1,500名小五至中二生,以填写「儿童自杀潜在可能量表」为评估,按焦虑郁结、家庭困境、自杀意念三个类别量度自杀潜在可能,结果显示约3成受访学生有潜在情绪问题和自杀可能。如何助学生面对压力,成为当务之急。

正向心理学:PERMA幸福模型

Prof. Martin Seligman发表PERMA幸福模型,包含五种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界。而正向心理学的思维亦运用在教育界,协助学生处理负面情绪,转化成正向情绪。

正向心理學:PERMA幸福模型

陈穗:认识失败意义 成为下一代「智慧创造者」
循道卫理优质生命教育中心总干事

陳穗: 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

玛丽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在2018年7至12月期间,以问卷访问18间港岛区小学学生及约2000位家长。以10分为满分计算,有8间学校预计学生压力指数达7分;12间学校也认同学生没有足够运动时间。

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连续7年调查本港中学生的抑郁焦虑状况,发现近年青少年出现抑郁及焦虑情况有上升的趋势。以2018的调查结果为例,当中超过51%受访学生呈抑郁征状,即每两个中学生就有一个受抑郁困扰,25%学生出现高焦虑征状,有约5%学生更有轻生念头,是历届调查结果中最高。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快乐的阶段,本港中小学学生却处身于高压的环境中,导致不同的精神健康状况,例如焦虑、抑郁甚至轻生。年青的下一代本是社会的未来,但年轻人的精神健康问题,不但削弱了他们人生的幸福感,更不利于香港的未来发展,家长也不知如何面对及处理,对医疗系统也是庞大的负担。

内外交迫的压力

学生压力来源可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社会一直鼓吹「赢在起跑线」,这条线成为了一个魔咒,限制了生命的独特性和可能性。当学校和家长都以「赢」是唯一的成功准则时,孩子便迫于追逐这条线,学校和家长都千方百计催谷学生子女成为赢家。可是人生这么长,为何要在起跑线定输赢?除了能力外,孩子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可惜「人生胜利组」却不能输,输者需要背上「失败者」的标签,不但失去自我价值,甚至失去努力和动力。

内在因素
在这场竞赛中,不论谁胜谁负,他们的生命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孩子为了满足老师和父母的期望而迷失自我。每个人内心也渴望感到有价值,被肯定、接纳和欣赏。当人最深层次的渴望得不到满足时,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因而失却学习动机,心理亦变得焦虑、恐惧和失去希望。
*有关「赢在起跑线」的议题,可参阅《香港教育杂志》第3期。
https://www.goodschool.hk/ebook/reader/20190301

一条线能定义成败吗?

廿一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科技急速发展、人工智能随时取代人类工作的时代。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与牛津大学的研究发现,本港有28%工作,将于未来10至20年被人工智能取代。美国劳工部调查,目前学生毕业后,有65%的工种现在还没有出现。由此可见,我们培育的下一代必须由「知识工作者」转化为「智慧创造者」,因为人工智能永远不能取代人类天生的好奇心、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养下一代的关键方式便是「创新」。

成败其实并不矛盾而失败

纵观近十年改变世界的成功人士,例如:乔布斯、比尔盖茨、J.K.罗琳等,他们都突破框架,运用一己天赋、热情和创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每一位都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这些失败并没有击败他们,反而令他们的内心更强大,在失败中继续坚持下去,并一次又一次地吸收经验,勇敢冒险,不断尝试,最终达到目标。

因此,成功的定义不应由狭隘的一条定义,我们更应思索的是:

能否为自己定下目标?
能否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能否突破自己?
能否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能否关注自己、理解他人、贡献社会?

而失败只是:

达成目标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在错误中吸收经验、解决难点、勇敢尝试,从而发现新方法,达至创新的过程。

总而言之,要成为一个有能力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新人类」,我们不要害怕孩子犯错,孩子愈早失败,日后付上的代价愈少。而在学生时代的失败是相当有价值的经验——从失败中装备的抗逆力、解难和创新能力,足以令学生在未知的未来前进,毕竟每一次的失败
都能让他们成长。

愿我们敢于放手让孩子在跌碰中成为坚毅的不倒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陪伴、鼓励和启发孩子以正向思维去面对,成为不怕失败,真正经得起时代挑战的「智慧创造者」。

林秋霞:孩子慢慢来 失败了也没关系
循道卫理优质生命教育中心创新课程及活动发展主任

林秋霞: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

香港自2015年9月新学年至今,已有140多名孩子自行终结生命。近年本港学生出现抑郁及焦虑情况有急剧上升的趋势;每2个中学生就有1个受抑郁困扰、每5个小学生就有1人出现抑郁及严重抑郁征状,孩子的精神健康状况极需受关注。

面对失败的成长思维

「教育制度」、「生涯探索」、「情绪管理」、「逆境力」、「解难能力」等关键字,相信与上述的现况密不可分。「物竞天择」、「汰弱留强」、「成王败寇」等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华人社会确实不会陌生。

社会一向教导下一代如何达致成功,却很少教导他们如何面对失败。然而,人生的挫折及失败从来就不会少,越恐惧越要面对。与其要求孩子不犯错、不失败,倒不如培养他们承受挫折,面对失败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一句名言:「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甚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失败教育」并非鼓励失败,而是强调在过程中学习突破自身限制、永不言败、迎难而上,从失败的经验中寻求改进方法及坚持的课题,借此持续进步及突破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故此,失败并不单是为了成功作预备;失败,其实是为了更大的成长。英文字「FAIL」潜藏的意思是「First AttemptIn Learning」,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成长:「Havinglearning, you are growing」。

增强情绪管理技巧

去年跟亚斯理卫理小学合作举办「失败周」,让学生透过多元的体验活动,深刻领会个人失败的滋味,从中学习如何面对失败。今年与该校再度举办「失败周2.0」,焦点由学习及经历个人的失败,至体会及感受团队的失败,让学生历经团队协作中可能会遭遇的不同挑战,装备个人在团队中的沟通、解难及情绪管理等技巧,借以增强自身的抗逆力。

正向教育:嘉賓馬浚偉在失敗周活動中與同學分享心得。

嘉宾马浚伟在失败周活动中与同学分享心得。

活动期间,孩子们所说的话在思海中久久驻足。有一位孩子说:「如果失败了一次便放弃,那就是真正的失败。」另一位孩子接续说:「如果我们在过程中没有努力就得到成果,这并不是成功,这叫做不劳而获。」猛然想起大学年间,一位良师送给毕业生的话:「每个人的起点根本不同,枪声一响,就要拼命向前跑,跨过各人不同或类似一个又一个的障碍,直奔终点,时间有长有短。最重要是结束时,根本没有输赢。继续挑战自己,面对自己的长短处。只怕未尽全力,就无话可说。跌倒,若只专注伤势,或边跑边问自己是否适合落场跑,那就真的浪费机会,没有跑好这一段。人生中每一个机会,都是千载难逢,转眼即逝。把握每一个,成长的时刻。成长在你手,你尽了力没有?」

付出努力未必会成功,当中存在不少因素去左右结局;然而关键是自己是否敢于接受挑战,有否尽力付出。倘若已用尽洪荒之力,实在值得跟自己说:「感谢自己,因为我真心努力过。」想起了日本甲子园这个地方—这是每个高中棒球运动员都想去的地方。在距离甲子园球场最近的阪神电车「甲子园站」旁边天桥上有一句标语:「98%的高中球员会在这里失败,然后,变得更强。」

展开隐形的翅膀

每位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对美丽灿烂的翅膀,是谁折断这双隐形的翅膀?从来都没跌倒,只是幸运。跌倒后都能在爬起来继续前进,那才是实力。师长一起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不怕挑战、不怕失败、愿意努力、愿意坚持。这样当困难、逆境、挫折,甚至失败来袭时,我们的孩子才能从容不迫,昂首勇敢地面对:「我可以失败,但不会被击败。除非我自己放弃,否则没有人能打败我。」并且,他们会笑着跟每一位一直陪伴成长的重要他人致谢。

幽默教育 提升学生抗压能力

中华基督教会全完第二小学,在3月底举行「幽默周」,培养学生幽默感。作为正向教育的一大重要元素,幽默可以助学生于困境中减压,林秋霞主任表示,在活动中看见学生敢于创作栋笃笑,并于人前表演,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