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中华礼仪教育 大湾区师资培训课程第一期 分享教学经验 推动学界专业交流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香港教育杂志 教案分享 教育传媒 大湾区 礼乐文明教程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国学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 文学院国学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 彭林教授团队 教育专业第18期 香港教育杂志42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国学中心于今年 5 月底至 6 月初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中华礼仪教育」项目——大湾区师资培训课程第一期,提高校长和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内涵的深度认识,从而提高中华礼仪教育的教学成效。透过讲座、培训以及实践,让不同地区的老师彼此交流与分享中华礼仪教学经验,促进教师在礼仪教育「学」与「教」领域上的专业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学界的专业交流。
学习教材:《礼乐文明教程(初级)》、《礼乐文明教程(中级)》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礼记》 师资团队: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 彭林教授团队 形式:ZOOM 线上讲座 请到中华礼仪教育官方网站观看课程录像:https://www.etiquettelearn.com |
第一讲:古典礼乐与当代教育
主讲人:张涛老师
经学是文化精华的宝库,而礼学之本在于三礼:《仪礼》、《周礼》、《礼记》。张老师解释,现代学校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完整性,这固然重要,但还有非常多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需要通过深度思考才能形成一种关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整体认知。读经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所系,回溯古典礼乐并非要舍弃当代教育,而是为了回到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充实、丰富当代教育,对学生做到「相见以诚、如保赤子、如植佳木」。
第二讲:师生之礼
主讲人:佟雪老师
尊师传统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 ‧ 礼论》。佟老师指,「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氏春秋》。古时遵行师生之礼,学生须「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后至就席,狭坐则起。」遇
到尊长时,应快走或小跑向前,恭敬站立问候。陪同尊长外出,亦要专心陪侍,不可与道路对面的人说话。为人师者,亦必须谨记三个字:师、范、道,作教育的理念。
第三讲:中小学礼仪教育实践探索
主讲人:杨柳老师
杨老师从探讨新时代礼乐文化教育及其独特育人价值开始,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塑造学生高洁的品性与儒雅的言行。现代社会要推展「礼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需全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结合现代话语特点,始能达至最大成效。透过推出相关培训班、示范课,并研发教材,让学生明人伦之常,培养孝悌仁爱之心,并培养社会责任。教材应让学生轻松把握礼乐文化的精神和要点,尽可能引出最为关键的经典语句,并赋予现代意义,让礼乐文化真正融入生活。
第四讲:中国人的祖宗信仰
主讲人:陈士银老师
祭祖始于对逝去亲人的感恩与怀念,终于善意善行的传递与推广,既是中华孝道的重要传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陈老师从《论语》入手,分析三年之丧。儒家的丧礼、祭礼是基于子女对父母依恋、感恩与不舍的本心,是人性的流露。祖宗信仰并非提倡久丧,而是撒下敬重祖先、尊敬父母、赓续文脉的种子,传承孝道。「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施舍救济,从积德行善开始。
第五讲:孝亲之礼
主讲人:张凯作老师
孝道内涵包括:其一,奉养:「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其二,敬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其三,爱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其四,尽职:「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其五,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后,爱物:「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张老师强调,行孝的准则是论心不论迹,并非恪守教条,而是根据不同环境、个体的具体状况,从当下做起。
第六讲:容体之礼
主讲人:钟诚老师
钟老师介绍容体之礼,包括仪容、视听、坐立、行走。仪容:礼义之始,在 于「 正 容 体、 齐 颜 色、 顺 辞 令 」──《礼记》。有修养的人,应当小心谨慎管理自己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修养自己的内心,对他人抱有敬意;视听:视与听,表现内心和礼仪修养,知道何时该听、该看、不该听、不该看;坐立:在正式的场合,需要站立时,姿态都宜保持端正,体现一个人的气魄和精神。与尊长同行,要主动关照对方行走情况,怀着谦让的心配合对方步伐。
第七讲:诗乐启蒙教育实践
主讲人:姚永辉老师
姚老师指出,实践诗乐教育的方法包括:经典诵唱:让学生学唱诗篇,曲谱可源自古曲或当代谱曲,从中克服经典诵读教学的刻板,形成深刻记忆;诗意略解:简明扼要为学生解释诗意,将所学与生活相连,避免脱离实际;说文解字:借着诗篇学习,结合形象图片、生活场景助学生快速认字,积累经典词汇;文化拓展:认识天文地理,积累历史风俗等常识,习得礼仪精神、尊重他人。
第八讲:《学记》研读
主讲人:李旭老师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之一。当中包括四大范畴:其一,化民与成俗:「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乎」,需要以教育和制度双轨并行,始能取得成效;其二,自反与自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不足,反省自身,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三,学制与学规:老师需给予适切的引导和约束,让学生自发寻找自己的道路,把握当中的平衡;最后,善教与善学: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人尽其材,才算成功的教育。
第九讲:乐和同
主讲人:胡雅静老师
胡老师首先探讨了古代的乐器和音律,原来十二律背后,蕴含了古人对宇宙的世界观。而诗歌弦诵,皆是当时社交礼仪活动中,进行诗乐的酬唱应答时不可缺少的内容。周公制礼作乐、宣导乐教,开展古代礼乐教化之先河,将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与道德伦理教育(德育)的结合,突出培育通才的概念,体现「以乐教和」的目的。胡老师总结,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儒家推崇思想纯正、风格典雅的古乐,以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
第十讲:言辞之礼
主讲人:李洛旻老师
礼与言辞是人际之间互动交流的工具,合礼的言辞,能培养学生从里到外的德行和品格。李老师阐述了五项言辞法则,包括要做到非礼勿言、谦恭敬让,并以清晰的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思。与尊长相处时,不能贸然插嘴,多观察对方脸色,「父母有过,下气恰色,柔声以谏」,且需注意发言的场合。李老师于最后介绍了古人彼此间的传统称谓,补充相关知识。
总结:
邓立光博士指出,这次讲座主题不局限于讨论礼仪规范,而是以经典作为依据,把礼仪融入生活当中。负责讲解的老师都是彭林教授的高足,都是礼学专家。听课老师除了增进学养,还会使教学内容更富生命力。师资培训课程会与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合作,继续进行,下学年并会推展多元范畴的国学活动,让老师、学生均能领略中华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