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创新 建构通用数据标准 共享资源提升全港教学效能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教育城 行政总监郑弼亮 数码资产管理系统标准制式 教育专业23期 虚拟学习环境新冠疫情肆虐,加上科技持续提升,学与教模式随之产生变革。全球教育机构普遍认为,利用科技打造数码化教学环境的时机已经成熟。作为致力推动学界善用资讯科技配合课程变革的先锋,香港教育城行政总监郑弼亮先生表示,香港教育城十分重视发展跨地域的优质网络平台,期望透过与不同的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教育界建立一套具普及性、统一并符合国际标准的数码资产管理系统标准制式,将学校教学内容、书商电子书、老师备课材料、评估等集中管理,也保障了学校的数码资产,储存搜集学生学习的大数据,制定统一界面及输入规格。
推行VLE 开展教育未来
随着电子学习模式日渐普遍,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简称VLE)渐渐成为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科技产品之一。透过具规划的网路虚拟空间,师生可进行文本模式、2D/3D身历其境等方式的教学与学习互动,突破空间的局限。香港教育城亦于2016年开展VLE计划,期望加深教育界对VLE的了解,郑弼亮补充道:「VLE能够融合并整全地管理教学、学习、评估、协作、回馈以至学习数据分析,深化电子学习成效,对学校管理层、行政人员、老师和学生各有好处。」
谈及电子学习,不少人以为教学团队透过电子平台收、发功课便是电子教学的全部,这个误解导致电子教学的发展受到局限。「在九十年代,电脑在商业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引起香港教育界对资讯科技教育的重视。当时的教育统筹局于1998年推出《第一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与时并进善用资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其中内容包括于校舍内设置电脑及投影装备、利用电子简报进行授课等,而互联网在当日还未普及。部分老师更误解以为只需将纸本教科书改为以简报形式进行授课,便已达成电子教学的理念。」当时,电子学习还在萌芽阶段,多数老师还未理解科技在多媒体内容,教学法甚至管理层面的重要性,只着重硬件或科技本身的引入,限制了电子学习的发展。
标准化格式 创设崭新环境
电子学习讲求创设崭新的学习环境,配合多元的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廿一世纪共通能力。「在廿一世纪能力的框架里,『ICT Literacy』正是其中一项重点必备技能,透过培育学生应用电子工具于生活、学习甚至未来工作的能力,从中发展他们的4C能力,即『明辨思维及解难(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沟通(Communication)、协作(Collaboration)、创造与创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VLE正正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让学生能够在科技世界里更充分发挥潜能。」
郑弼亮指出,平台需要具备互动性、同步性及团体感,学生除了得知功课的评分,更能够从详细的评估回馈中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而不单只是由教师单向「管理」。以本港大部分老师采用的Google Classroom为例,虽然介面易用,却只作为云端档案存取之用,并非真正的学习管理系统,老师无法透过学习数据整合,检视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
香港教育城引入VLE计划,目标是推动标准化并兼容第三方电子资源的格式标准,学校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平台以及内容供应商,即使将来要更换学习平台,内容可以轻易转移至新平台,不用大费周章。「对于学校而言,可嵌入坊间第三方电子资源的平台,让老师能够灵活汇入及汇出教学资源,省却重复制作教材的时间,同时方便管理。对于行政及管理层而言,即使老师职位出现流动,课程及内容仍存放在平台内,学校的教学资源依然能够持续优化,有助传承,也有助学校利用平台作大数据分析,统整资料。」
善用科技 缓解繁复校务
教育科技会否加重教学负担?郑弼亮并不赞成这个说法,他认为学校不需要耗费人力在平台技术上,老师只需要透过云端管理便可以创建网上课程,从上传课程材料、管理课堂讨论、制作及发放功课、测验和考试,以至批改,并监督学生定时完成,皆能在同一平台内发生及完成。教学资源亦可以集中存放及管理,不受老师的流动性的影响,因此引入数码管理反而有助支援繁复的校务。
翻新思维 完善数码管理
疫情带来教育转型的契机,很多人都认为数码转型正于教育领域开展,但是单单使用电子工具,并不代表完成数码转型,当中涉及新的教学法,系统化的管理及运作模式,甚至思维改变及政策的配合,并非单靠提供平台服务就能达成。郑弼亮认为要成功推动全校使用VLE, 学校管理及领导思维的改变最为关键。「一般学校的运作都很传统而且很独特,与商业机构不同,很少利用第三方提供的服务,亦不用与科技公司建立伙伴关系,电子学习的转型显得比较碎片化,无法整体推动数码转型。」管理文化及运作模式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至少需要经过五至十年的经营,因此从一开始制定一个正确而全面的发展方向,对于学校而言十分重要。
疫情下,学校都深刻了解到电子学习的重要。以教城于2020年设立的「网上学习360°专页」为例,单单一个星期内便已经有二百多间学校应用该项服务。最近,学校提早放暑假,教城再推出「特别假期.自学加油站」专页,整合各项网上资源,协助学生善用假期。郑弼亮期望将来能够慢慢改变香港教育界的生态圈,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开始,再以建立廿一世纪能力、个人化学习作为下一个目标。当下,香港教育界需要先合力解决教材的互通性,以及提升学校对电子系统的管理能力。
集腋成裘 确保优良教材
除了学校需要努力转型外,教科书开发商的参与对于电子学习成功与否亦是举足轻重。以往纸本教科书的修订是每三年一次,但当转换成电子书时,开发商便需要增加额外的配套,如游戏、影片、音乐等,需要定期更新,当中的成本只会有增无减。「所以我们为教科书开发商提供普及数据格式,减少平台开发及管理开支,让他们可以在稳定的环境下持续制作丰富教材,而无需另建平台,节省大量成本,甚至比每三年重新出版实体教科书还要低。」郑弼亮相信只要能将资源合理地分配,并把不同教学设计集腋成裘,必能提高本港整体教育素质。
电子学习配套计划 提高教育素质
教育局于去年10月宣布提出优质教育基金──电子学习配套计划,拨款5亿元支援及推动电子学习,应对疫情下的教与学新常态。郑弼亮表示,香港教育城将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学界、大专院校、教育及专业团体等深入合作,发展和提供学界进行电子学习所需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