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上 STEAM 教育 打造本地应用型专才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教育专业26期 《施政报告》 香港教育大学 陈智轩教授 李子建教授 STEAM 专上教育

高等教育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有助增强香港的发展动能。为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所长贡献国家发展所需,是次《施政报告》,在课程加入更多创科元素,积极在大学院校推动STEAM 教育,提升研究生学额,以及增加资助额和奖学金等,务求推动创科发展,为香港建立人才库。李子建教授认为政策能够涵盖大专院校发展,以及在基础教育中推动有关 STEAM 的发展。陈智轩教授则认同《施政报告》能配合创科发展,除了资助外,亦有不少实际措施配合。

增加研究生学额 提供多元化出路

本港现时研究生学额严重不足,由全港八间 UGC大学分配政府所批出的 5595 个学位,对比国内或国外的研究生学额,香港所提供的学额数目明显处于水平之下。陈智轩指出,过往学额不足的情况下,对于香港建立人才库的成效相对有效,基于本港属于经济型以及学术型社会,故不论科创机构、企业,或是教育领域,均需要博士人才协助研究工作,以推动产业发展。

此外,对于政府提出逐步增加研究生学额,陈智轩亦表示相当欢迎,惟需留意研究生学额所惠及的课程及院校,可能存在一定限制,如人文科学或教育学科,未能包括在现时有关创科或航天的发展趋势,变相出现学额不能惠及不同社会需求的领域的情况。

修读博士研究生有不同发展方向,如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等。香港要推动创科发展,以及建立人才库,修读应用科学的相关人才必不可少。因此,陈智轩认为增加研究生学额外,亦需要提供更多元化出路给这批研究生,除了「基础研究」外,亦应兼顾「应用研究」,以及「行动研究」的发展。皆因现时研究生学额不足,导致大部分学生偏向从事「基础研究」。

因此,有必要清晰划分这些发展路向,从而使到研究生能够学以致用。假若政府未来能够兼顾这几个范畴的发展,相信对于香港建立人才库有莫大效益。

扩展资助范畴 培训本地人才

本港要建立人才库,吸引人才来港发展。李子建表示,除了通过增加资助额及奖学金,吸引非本地人才到香港院校就读外,本地人才培训亦不能忽视。发展人才库需要多层次,社会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博士相关的专业人才,故而应提供更多资助,鼓励本地人才进修。李子建亦补充:「本人相当支持国家以及香港推动创科发展,但不能忽视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及香港要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所以在发展创科的同时,亦要兼顾文化、历史、艺术等范畴的发展。当局可考虑增加相关领域的研究生以至硕士课程学额,特别香港现时兴建了 M+,以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这些都需要投入相关专业人才。」

此外,李子建指出,现时修读博士学位的本地生并不多,有需要鼓励更多本地具潜力与质素的同学去修读博士。以教育界为例,不少在职的校长和教师有继续进修的意愿。作为一个高层次的教育系统,当局亦应考虑增加有关教育博士的资助,鼓励更多在职校长、副校长,甚至主任老师修读博士。假若香港要发展人才库,应用型人才会是其中一个关键,因此需要推动专业型博士课程的发展。李子建总结:「未来应提供更多诱因,鼓励本地同学修读博士学位,以及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出路。」

认识 STEAM 教育本质 结合学习与生活

教资会资助大学生修读 STEAM 学科,有助科技和综合学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要有效推动香港整体STEM 的发展,从基础教育以及中学教育的部分著力,尤关重要。「是次《施政报告》,我乐见政府在基础教育中推动 STEAM 的教育发展,我们需要让同学在基础教育的阶段就觉察 STEM 的本质,以及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否则难以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突然产生兴趣,进而修读 STEAM 的相关学科。与此同时,我们要明白 STEAM 的教育本质,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案才能达致理想的成效。

李子建表示,理想的 STEAM 教育需要与生活作结合,整个学习目的是希望通过 STEAM 教育,从而教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从中培养 21世纪的技能,例如解难、创意、视野和团队合作等,上述皆是 STEAM 教育的本质。此外,STEAM 教育要配合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的规划、社会共识,以至政府的资源投入。目前香港就科学领域,其应用部分相对于研究方面的发展较为薄弱,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合作。

厘清教育推展次序 增加学生应用科技信心

香港要长远推动 STEAM 的教育发展,陈智轩认为,STEAM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最为有成效,现时政府提供大学修读 STEAM 学科的资助,部分学生因没有基础教育部分奠定相关的基础,导致他们在大学对相关学科内容难以理解,以及产生兴趣,因此整个 STEAM 教育的推展次序必须要厘清。就整个创科产业发展部分,大学推动STEAM 教育,确实能够增加大专生应用科技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成为科学的欣赏者,从而更愿意接触创新科技的领域,以至使用各类创新科技产品。

此外,本港创科发展亦应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陈智轩指出:「社会上不可能每一位都成为艺术家抑或科研人才,大众更多的是扮演着用家的角色,创科只要扩展至用家的层面上,产业自然能够相应地发展。」

李子建教授

陳智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