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农科技糅合教育发展 携手共创 科创青云路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教育专业30期 香港渔农科技教育中心 刘振鸿 郑良仁 张泳达 郑和荣政府近年大力投资推动创科,培养本地专业人才,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为此,相继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蓝图》及《青年发展蓝图》,当中教育、能源管理、环境保护等范畴可谓至关重要。香港渔农科技教育中心积极引入全球顶尖科技,配合国家及香港发展,建立渔农创科基地外,更兼具培养人才的重任。中心以「培养国际级渔农科技人才」为目标,以香港现行课程为基础,推出「渔农科技人才培训计划」,为学界提供渔塘、耕地及科研中心等真实场景,让年青人实践所学,借此推动香港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高科技渔农产业走向国际。
凝聚各界专业力量 开展渔农科技教育
面对 21 世纪新挑战,教育的方式亦随之而改变,未来学生更需要的是将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机构奇异农夫一直致力推动绿色技术,并提供场地予渔农科技教育中心作为年轻人才培训基地,中心课程总监刘振鸿先生过往曾任课程发展议会 ( 科学教育 ) 主席及校长,拥有多年教育经验,深谙创科教育必须「贴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因此他毅然离开校长岗位,联合不同界别的专业人士,如拥有丰富海产养殖知识的郑和荣博士、专注创科领域的刘文建教授、张泳达先生、园艺和建筑专家郑良仁先生及不同的业界专家,共同协力推动香港渔农科技教育。刘振鸿表示:「任何创新科技必须与生活接轨,惟香港现时最大难点是欠缺相应平台让学生进行科研。故此,我希望成为教育界、商界及创科界的沟通桥梁,将世界最新顶尖科技引进香港,并透过中心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与生涯规划挂钩,把握国家发展机遇。」
刘振鸿补充:「不论国家『十四五』规划或联合国 17 项永续发展目标(SDGs),粮食都是其中一个关键发展要素。随着创新科技不断发展,渔业和农业亦有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和创新科技,将能提高农作物和鱼类的生产效率,改善渔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借此解决未来人类社会的粮食及能源危机。2022 年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转捩点,例如优化初中毕业后的普职分流,让职校学生能够入读大学。同时,教育部亦在中小学新设『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同时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积极探索在新技术的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而渔农科技教育正好配合国家及世界教育的新趋势,提供真实场景,让学生走出课室,在行业中汲取经验,实践学科知识,更好地规划未来发展路向。」
养殖、科技有机结合 推动业界创新发展
渔农科技教育中心顾问郑和荣博士是经验丰富的生物学家和海洋科学家,过去曾于大型企业、主题公园、政府部门、非牟利机构、大学、商业机构任职及担任顾问工作,积累丰富的海洋生态及养殖管理经验,郑博士负责协助整个项目的发展工作,并致力将传统养殖经验与最新科技结合,希望让年轻一代能了解渔农科技发展历史及以创新概念推动业界发展。
高生态价值教育中心 实践多方协作教学
中心位处新田青山公路米埔段,占地 80 万呎,不仅设有人工鱼塘,周边还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同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科技与保育的重要性,渔农科技基地更设置风力及太阳能的发电装置,推动可持续发展。此外,中心亦积极发挥「Hubs」的作用,致力促进渔农科技的交流及发展,让有兴趣在该范畴发展的青年,及早认识国家和世界需要,并为未来作好准备。刘振鸿指出:「我们会与学校合作,并提供场地让学生进行耕种、养殖,并教授学生如何繁殖不同水产,而我们亦会就着同学在繁殖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提供各类支援,每个月亦会举办一至两场专家讲座,教授渔农科技相关知识,协助学生建立知识及技术基础。我们希望为学生提供整合式学习,同学从基地学习基础知识后,学校可运用不同的资源,在校内设置简单的设备,例如温室、鱼虾共生系统等,并引入业界最新的科技,从产品构思、设计、优化等方面着手,实践跨学科学习。同时,透过教导学生渔农科技知识,学习如何运用科技提升粮食产量,回馈社会,帮助国家发展,亦是我们成立中心的教育愿景。」
中心亦会致力配合学生及学校的不同需要,为学校提供多元化活动,例如与历奇机构合作提供历奇训练、与山艺协会协作举办山艺训练活动、举办家长教师亲子活动及老师专业培训等。此外,中心与内地有紧密的联系和协作关系,稍后会邀请内地专家来基地分享气象知识、大数据运用及渔农科技知识,基地亦拥有国家近 40年的气象数据,并设有不同监测器,学生可以就着真实数据进行分析,例如研究泥土水份含量与山泥倾泻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概念,并发挥创意研发科技产品,减少天灾的发生和损害。刘振鸿补充:「中心课程亦让孩子由学习自然开始,从而学习社会变化,课程先教他们观察入微,由显微镜到望远镜,运用不同角度观察大自然,教导他们爱护大自然,爱护自己及家人,从而学习关心社会,关心别人。我们的课程亦会和香港的社会服务及非牟利机构合作,增强学生的社会智慧,由关心社会实况开始,例如安排学生与长者中心合作,共同推动香港红树林生态保育工作,鼓励长幼共融文化。」
培训渔农科技人才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为培训渔农科技人才,中心开展「渔农科技人才培训计划」,并配合学界 STEAM 教育的发展,提供真实的农耕场景,让学生实践所学。计划设计的课程从幼稚园涵盖至中学阶段,循序渐进教授渔农科技知识。例如幼稚园课程会透过场地实际体验,为小朋友提供生活化和趣味性的学习经历,让他们认识各类渔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来源,从而了解环境保育的重要性;小学课程则着重学生「动手做」的机会,中心会安排专业人员到校视察场地,建立校内特色农圃或渔菜共生场地,并训练学生成为「小农夫」和「养殖家」,认识绿色耕种及最新种植科技;中学课程则集中认识渔农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运用高新科技提升作物产量,从而解决粮食问题。
与此同时,课程完美结合 14 项SDGs,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巩固创科学习基础。课程导师亦会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及环境保育意识,分享行业最新的发展动向,让学生能及早装备自己,规划未来,促进多元发展。中心合作伙伴负责人张泳达指出:「国家未来教育发展趋向与生活接轨,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并在过程中培养正确价值观。而我们亦积极配合国家教育发展趋势,中心为青年提供渔农业领域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支持多元事业发展,课程中更加入品德教育元素,让青年了解香港及国家发展,培养正确价值观。」
运用业界最新技术 实现科学化农业管理
中心合作伙伴负责人郑良仁糅合园艺、土木、纳米及渔农科技等不同范畴的丰富经验,为中心建构多用途的绿化渔农科技基地,并为学生提供应用业界最新科技的机会,郑良仁表示:「在『科技实践农地』中,我们运用了纳米技术农耕装置,并配合智慧水耕系统及垂直耕种,打造全自动、智能化温室。同时,农地亦运用了智能感测系统,能够监测温室的温度、湿度、光照及 PM2.5 等,而所有监测数据亦会上载至云端,同时配合国家的大数据系统,我们能够掌握全中国的气候情况。以今年为例,气温普遍会上升两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预报系统,及时对农作物作出预防及保护措施。透过在中心的学习,我们希望教导学生种植技巧和科学化的农业管理、数据分析以及渔农业的数据应用,继而结合创意和专业知识,设计智慧渔农业方案,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