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ing非评鉴学校指标 只有学生组别.没有学校等级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Banding 派位组别 呈分试 Band1 Band2 Band3 升中选校

大部份家长为子女选校时,均以「Banding」作为评定学校的标准,目标锁定录取第一组别学生的学校,既没有考虑子女能力,也没有对这些组别的由来和划分作深思。

教育局现时并没有将学校按不同组别划分,所谓 Banding,是教育局以学生成绩归类为不同的派位组别,而坊间则以每间学校取录学生所属组别的比例,自行定义这些学校属于哪一个组别。

事实上,Banding 只能大概反映该校学生的水平,更不能用作评鉴学校质素,或武断地认为 Band3 学校是因教学失败,而成为第三组别学校。可惜的是,大多数家长,甚至部份老师,也分不清这个区别,因而产生种种错误的解读。

呈分试有何功能?

现行中学学位分配,是以学生在小五下学期及小六上、下学期的 3 次校内考试成绩(即呈分试),来决定学生的派位组别。呈分科目主要为中、英、数、常识、视觉艺术及音乐,各科所占比重不同,当中以中英数占最多。

每间学校的学生在 3 个组别中所占的比例不一,而派位组别比例会因应中一入学前香港学科测验(HKAT)抽样结果而调节。教育局不会向学校公布比例,学校只可按过往经验推测。

网上资讯可信吗?

既然教育局并没有以 Banding 划分学校,为甚么Band1、Band2、Band3 学校的说法在坊间如此盛行?

网上充斥的各种选校资讯,不少网上学校资讯平台被家长视为选校参考指标,但这些网站用以划分 Banding 的标准,却有误导之嫌,有些网站直言只是透过估算中学收到甚么组别的学生而厘定,由于资讯来自不同渠道,根本难以确保真确性,也有网站没有公布如何评定的准则,更是难以作准。

此外,不同网站的资讯亦不统一,以沙田区为例,某校在其中一个网站被评为 Band2,却在另一个网站降至Band3。一些学校在榜上未获评定,网站却没有解释因由,令家长直接忽略选择这些学校,造成偏颇,也令家长少了选择。

家长如未能自行过滤资讯,单是根据网站划分的Banding 作选校指标,可能更感困扰。有家长反映,曾因误信网上有关选校的资讯,见该校在网上显示为 Band2 学校而为子女拣选报读,及后浏览其他网站,才发现更多对该校的评价为 Band3,其实Band2、Band 3 都不知由谁人决定,令家长感到彷徨,不知怎样取舍。

邹秉恩校长:Banding 和排名榜,是劣币驱逐良币。

邹秉恩校长
教育评议会前主席、
教育评议会教育基金
有限公司主席、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学校长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学邹秉恩校长解释,学生成绩是分组的基础,教育局收集成绩后,会根据全校总人数,计算出第三、第二和第一组别的百分比。「这是学生升读中学的起步点,考获第一派位组别成绩的学生当然值得高兴,然而这并不代表录取较多第三组别学生的学校就是 Band3 学校。常有家长错误解读,以为这些学校取录的便是品德较坏,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邹校长强调,教育局并没有将学校划分 Banding的做法,坊间的所谓 Band3 学生,亦绝非品行欠佳及没有学习能力。邹校长引用几年前的调查指,25%资优学生正是来自外界称为 Band3 的学校,这些学生在一般学校难以发挥所长,并非代表他们能力低。只要遇到名师伯乐,即使是第三组别学生身在坊间所说的Band3 学校,也能在 DSE 中考到好成绩。这就更加证明,学校能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就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术成绩非唯一指标

他认为坊间对所谓 Band3 学校的定性和评价,并不公道。因为这些学校的教育团队亦是热心工作,致力提升教与学效能,让学生同时能考获好成绩,直入本地 8 所资助大学,为考生努力寻找升学、创业的其他出路。划分 Banding 与排名榜是以外行方式评价学校,却偏偏在坊间流行,可算是劣币驱逐良币,继续让这些不良讯息频密发放,反而正确实用的教育资讯,却传达不到受众,造成很坏的影响。

邹校长指出,中学生考入大学的比例,小学生升中派位的结果,这些都是评价学校的其中一个指标,但并非全部,还应该包括学生对学校归属感、课外活动成绩、成长发展课程、家校合作关系、学生上学兴趣、缺席率、在校园外行为是否自律、老师流失率、教学成就奖项,以及卓越教学评估等。用Banding划分学校,否定了老师的努力成果,例如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又如何评分呢?以 Banding 和排名榜定性学校是否优良,会令家长对排名较低的学校望而却步,找一间合适的学校比关注Banding数字更为重要。

欠缺平台为学校发声

邹校长认为要提供平台,让学校展示其优良元素。这些平台可以包括媒体、论坛、推广、家长口碑、真实报道,以及教育局的肯定。

为改善家长对一些被称为 Band3 学校的观感,邹校长建议教育局可以积极传扬这些学校的正面形象,避免家长道听涂说,令一些只做实事、没空做形象推广的学校,能获得中肯的评价及肯定。

一些以往风评略差的学校,近年教学环境可能已得改善,然而网上和坊间仍然将这些学校标签为 Band3 学校。要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成果,家长最好是亲身到心仪学校视察。而本身有子女就读该校的家长,遇到合适平台,亦可代校发声,不要让坊间的舆论标签子女入读的学校。

邹校长强调:「要知道第三组别学生在起步点可能较差,学校要做的正正是提升这些学生的能力及自信,为他们增值,让他们发展身心并做好生涯规划,日后贡献社会。」

如何解读派位组别比例?

学校对各组别学生的收生比例,反映了该校受哪个组别的学生欢迎而报读。即使某校收录比例最高为第三组别学生,并不代表该校就是所谓Band3学校。

对学校与学生的各种误解:

✘ 取录第三组别学生的学校=Band3 学校 *不存在学校等级

✘ 第三组别学生=能力低、没有前途 *任何组别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 坊间Banding 及排名榜=可信 *无官方认可,欠缺公信力

✘ 校内成绩好=一帆风顺 *学习能力只是评价学生的其中一项指标

✘ 收生好=教学效能高 *教育成功与否,在于提升学生的品行和才能

想让子女愉快学习,家长宜:

✓ 选校前亲身观察心仪学校

✓ 发掘和肯定子女长处,培养对方的自信心

✓ 陪伴子女成长,切勿作出标签

✓ 协助子女生涯规划

✓ 多与班主任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近况

戴德正校长:划分 Banding 是错误做法。

戴德正校长
香港岛校长联会主席
圣公会邓肇坚中学校长

圣公会邓肇坚中学戴德正校长直言,并不认同坊间对学校的标签效应,「将中学划分 Band1、Band2、Band3 是错误做法。教育界本身并不存在这类分组,所谓组别是由派位机制透过 3 次呈分试,暂时将学生放在不同组别,然后按同学当时的成绩分配学位,并不存在任何学校组别。所以必然有学校主要取录第一组别学生,亦必然有学校主要取录第三组别学生。」

戴校长曾分别在取录不同组别学生的学校任校长,他认为,即使第三组别同学在呈分试时展示的能力较逊,不代表他们的将来就没有可塑性。相反,学校会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信。将来要在社会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装备好自己。时代资讯更新很快,学生需培养解难、自主学习、适应能力,这些能力比在校内考获第一的成绩更重要。

学术成绩非唯一指标

学校负责提供平台让学生发展,而家长选校时也要学会门当户对,不要勉强子女就读组别较高的学校,而忽视子女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程度。戴校长指出,即使子女入读的是被坊间划分为 Band1 的学校,并不代表日后就一帆风顺,若是成绩长期「垫底」,更会影响自信,「俗语说:『宁为鸡口,莫为牛后』,第三组别的学生只要有相配的环境给予发挥,经过几年时间,一样可以有所成长,找到自己的出路。」

他称,教育局对学校设有增值指标,用作评估学生的进步情况。「家长对学校的标签,会大大打击子女的学习自信心。要知道叩门转校很艰难,教育局对每班人数限制亦较以前严格,当家长认定子女入读的是 Band3 学校,已对学校作出负面标签,对子女未来 6年发展先作悲观打算,试问子女又怎会读得开心?」

戴校长认为,不少家长要求子女必须选择Band1 学校,一旦成功入读就以为大功告成,子女在中学生涯缺少学习目标,容易松檞涣散。他强调,同样问题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

现今社会讲求终身学习,无论学生入读哪一类型学校,都不代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败,最重要是看学生本身有没有对知识、品格的追求。再者,学习能力亦只是其中一种能力,即使学习能力较差,也还有很多优点、长处值得发掘,不应单以校内成绩欠佳否定个人价值,摧毁子女的自信。

家校须携手合作

在戴校长眼中,Banding 和排名榜绝不可能全面掌握教育界最新的资讯,因此家长在选校时,应把握机会,亲身出席心仪学校的开放日及讲座等,或抽空在午膳时间看看该校学生的言行举止。

家长应陪伴子女一起成长,避免自己也对子女作出标签,因为家庭是孩子最后堡垒,家校携手合作,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

戴校长笑言,10 年后的世界谁也无法预料,工种变化很快,意味着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也很广阔,只要打好基础,有自信、有良好的处事态度,将来投身社会,必然能有一番作为。

教育不只为优等生而教、为考试成绩而教

中学的收生组别,其实只反映学校的收生质素,而非学校本身的教学效能,然而,因为「Band1 学校就是好学校」的误传,促使家长、学生都想尽方法,要争取他们认为较好的学位;也导致不少中学把重点转移到提升学校的收生组别上。

多年来有建议取消组别分级,升中采用随机派位或直属中学制度。亦有建议减少组别,减低标签效应。这些建议均各有利弊,重点仍是要拆解「以收生质素来评定一间学校工作」的谬误上,因这往往抹杀了个别师资优良、热心教育学校的努力。

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发展各有快慢,学生在所谓的 Band3 学校,被标签为「能力低」甚至「冇前途」,对他们并不公平。香港资优教育学苑每年培训约 800 名资优中学生,当中四份之一来自第三组别的学生,他们的表现毫不逊色,这更证明把学生分类所造成的偏差。

教育应是有教无类,不同孩子的成长及发展各有不同,让学生能在各自的领域上增强才能及天赋,而不是只为优等生而教、为考试成绩而教,才能帮助学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