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资源 培育创科人才
教育专业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40期 梁延敬主任 香港历史及文化教育协会 创科人才 财政预算案财政司司长于2025年2月26日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面对现时政府库房紧绌,财赤风险颇大的情况下,学界如何配合,以减轻有关的负担。固然,在任何地区内,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范畴,过分收紧教育支出,百害而无一利,不利培育未来的社会栋梁,调整基础教育开支时必须保持克制,谨慎地考虑删减开支会否影响到学生学习呢?
政府大力推动在港科企,为校园编程及人工智能(AI)学习等科技教育提供资源、技术指导及实践场景,目的是从中提升青少年对创科应用的兴趣和能力,科企透过分享科技的前沿探索和创业经验,对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大有裨益,将创科结合中小学教育。预算案更以先导形式,推动初中科学科使用AI辅助教学和教学创新,每间获批学校可获发一笔过10万元拨款,协会表示欢迎,同时建议日后可推展至人文学科中。AI投放于中史科课堂教学,能提供即时且准确的信息,学生可以快速查阅相关资料,如朝代更替、重要事件、人物介绍等 ; 透过AI作辅助学习,可按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提供定制的教材和测验,让学习更加高效。
再者,AI可以利用虚拟实境(VR)或扩增实境(AR)技术,重塑历史场景(如长城的建造或与古人对谈),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历史。AI看似可完全取代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使我们的角色被弱化,也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善用创科工具,的确可做到多元化教学,提高学习成效,但「辅助使用」与「主导使用」实乃一线之间,勿过于依赖。掌握AI技术和技能,可从中让学生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政府整合部分津贴及调整发放安排,是更有效运用现有资源。过往教育局为推动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学习,曾于二零一七年向小学和中学分别发放十万及十五万元的「推动中国历史及文化一笔过津贴」,有关津贴确实可提高学与教效能,加强学生对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认知。而在上年度也向每所公营学校及直资学校发放30万元的「推广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一笔过津贴」,以鼓励学校举办或资助学生参加有关中华文化的本地或内地的联校活动或比赛、举办或资助学生参加本地文化考察或参观活动等等,不计坊间或其他政府部门的资助计划,如民青局「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优质教育基金、大湾区共同家园青年公益基金等,可见现行的资源十分丰富,亦见有资源重复的情况出现,应进行全面检视,减轻财政负担,或可将「同根同心」主题式内地交流计划获录取的师生,教育局资助当中团费的70%比例修改,释出庞大开支,若有经济困难的家庭,可再额外申请支援。
教育资源应以学生学习的福祉为首要考虑,制定适切的津贴整合及调整方案,既可确保教育质素,亦可继续支援前线同工,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