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该由分数决定 打破传统框架 连系各界 推动生涯规划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生涯规划 香港教育局 副局长 蔡若莲 商校合作

新时代来临,科技正在改变很多工种的本质,未来充满变数。正因计划不及变化快,学生更要做好准备,对个人未来发展作出规划和设计,订立明确的目标。香港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认为,生涯规划的担子不能全放在老师身上,需要透过社会各界携手合作,才能真正扩阔学生出路。

商校合作 善用校友家长网络

「不要问别人能给你甚么,而是问自己已准备好了吗?做最好的准备,有灵活的步伐,机会来到时才可以好好把握。」蔡若莲认为,无论未来世界怎样改变,学生面对甚么挑战,只要业界与家长携手协助学生认清和了解自己,培养灵活变通的能力,他们未来就有能力实现心中理想。

为助学生作好投身社会的准备,教育局在2005年推出「商校合作计划」,推动工商机构和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事业探索活动,例如参观职场和工作体验,让他们认识不同工种,以及企业的要求和运作,从而建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

目前商校合作伙伴已有超过350间,举办了逾5000项事业探索活动,蔡若莲指,如要有效推动商校合作,学校必须有明确目标:「不单为学生提供活动机会,更要实际地连系到他们身上,包括个人兴趣、特性、学习阶段、正在学习的课程内容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职业探索里获益更多。」

良好的生涯规划应提供不同机会让学生发掘自我及梦想,透过全校参与的模式来推动,务求令学生拥有完整的个人成长发展。

如果工商企业的角色是开放机会让学生一探行业现况,老师就应该善用机会,鼓励学生见识世界,并加以引导:「为什么你会特别喜欢某个行业?你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这些重要?引导同学了解自己的价值取舍,不单是给他们资讯,更要帮助他们从资讯大海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引领他们。」这个责任不应只落在某几位负责生涯规划的老师身上,而是由学校进行校本规划,以全校参与模式来推动。「这牵涉到教育团队的运作,我们期望不只带学生出去参加商校活动的老师知道生涯规划的运作,停留在学习活动的层面就完结,而是其他老师亦知道同学的学习经历,可以协助他们把活动连系至个人成长发展。」

教育局推动及完善生涯规划的决心,成功感染商界,令他们愿意开放机会,让莘莘学子体验工作,及早了解个人兴趣、性向和能力,以及掌握与事业相关的最新资讯,为未来选科、升学和就业作最好准备。

除了促使商校合作,蔡若莲亦分享教育局重视激活不同持分者,一同为学生谋出路。「有些学校会善用校友或家长网络作资源,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如果其他学校能发掘这些网络,教育局不论在课程空间、资源和人手上都会尽量配合。」推动生涯规划不能固定一点,而是需要透过各界自发努力,同心编织网络,才能令效果变得立体。

面对时代进步,教育局分别合资格小学和中学提供10万及20万港元的STEM教育启动资金,希望培训学生拥有全面的科技知识及技能,迎接未来社会挑战。

不要被社会既定观念约束

蔡若莲分享,虽说时代发展进步,但家长仍深受传统观念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家长心目中仍然根深蒂固,是推展生涯规划的最大阻力。她提到,如若现在把所有学生们排成一条队伍,社会上仍然惯于以学业成绩为竞争指标。

蔡若莲坦言,要逆转这些观念,需要加强家长教育,推广新的观念,所以政府成立职业专才教育专责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界别,包括学校、家长、雇主、社区服务及劳工界,针对性地检讨如何加强推广职专教育,增加技术人才供应,推动多元经济发展。

「如果家长的概念仍然停留于拒绝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科,可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未能发挥所长,减低他们的学习兴趣。」蔡若莲希望透过教育,逐渐改变家长或社会对成功的定义。

加强STEM教育 学懂「人机协作」

说到学生未来将面对的最大挑战,非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莫属。AI的高度发展令电脑拥有感知智能、学习、推理、协理决策,并采取行为协助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第三波人工智能的发展,AI渐趋普及和发达,社会各界无不关注这项议题。蔡若莲深信,面对新时代挑战,强化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技能,使他们将来懂得「人机协作」,而非被机器所取代,绝对是教育者一门不能忽略的课题。

「从教育角度看,当然要在课程作准备,其中加强STEM教育尤其重要。」蔡若莲缓缓道出应对新科技的方向和策略。教育局在2016及2017年,分别为合资格小学和中学提供10万及20万港元的STEM教育启动资金,其后开发编程(Coding)教育补充指引,为课程提供有系统及详细的描述,并列述相关学习重点,以便教师施教。

「我们希望由高小阶段引入电脑语言,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因为除了中、英文外,未来他们更需要与机器沟通。」透过学习编程,学生得以掌握计算思维、逻辑和思考方法,建立丰富的电脑知识及程式基础,日后无惧与科技「同行」,而非淘汰。

另外,由2019至2020学年起,教育局每年向公营和直资学校拨款约9亿元恒常全方位学习津贴,除了让学校组织更多走出课室的体验学习活动,更鼓励他们进一步推动STEM教育。「学界举行不同大型活动和比赛,或是跨地域、界别的合作项目,让学生动手动脑,而日常教学中,以往是分学科,现在希望他们综合应用各科知识,所以这是一项大工程,从知识技能层面装备学生。」

我们有AI无法取代的能力

科技日益进步,今天的AI已能把许多原本由人们执行的工作做得更好,不少人担忧未来会被AI取代和淘汰,蔡若莲却有另一种看法。「有人担心将来就连医生、律师等行业都要被人工智能取替,但我倒十分肯定,无论科技怎样发达,都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关怀、体谅、同理心⋯⋯机器无法回应人们复杂的思想感情。」她又以文字创作为例,指机器确能运用精准的文字,但写者想说的,读者听到的,当中的那份情怀及共鸣,机器将永远没法取替。

蔡若莲再笑着举例:「例如AlphaGo击败世界围棋冠军,人类因而害怕将来会被机械人超越和管治,但下棋除了技术,我们经常亦讲求友谊第一,机器不会考虑这点。」她认为机器是「死」的,人却是「生」的,这正是教育应该授予学生的真正智慧,教导他们抱有多元目标,胜利不一定是最终点,反而懂得在适当时候互相尊重,表现高雅的涵养和气度,更为重要。

世界变幻莫测,或许我们无法准确预知社会未来面貌,但蔡若莲提醒学界,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是装备学生面对转变,让他们在急速的世代认清和了解自己,学会随环境变化而调节步伐。与其害怕市场将来会由AI主导,倒不如学习如何利用AI工具为自己增值,同时谨记关怀、爱、同理心、体谅和感恩才是人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商校合作计划」
为各界带来甚么效益?

人生成就贵乎质量 不只分数

蔡若莲总结时表示,成绩也许是入场券,但不是唯一标准,人生不应用分数来决定。她认为成功的生涯规划,4个「成」字可以概括一切:「求学时期,很多人都只追求成绩,集中火力在分数上与人比拼,忘记了生命最重要的是成长。其实,人生要有所成就,先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努力要得成果,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一切的困难挫折,都是提升人格和品质的过程,让我们做更好的自己。」

只要目标清晰,路上遇到的所有困难都只是过程,不是结果,相反挫折能转化成分数以外的收获,增强抗逆力、使人变得成熟、对人生亦会有另一番体悟。

蔡若莲深信每个人的性格和志向都不同,与其执着于比较,倒不如专注自己的路,才能结出最丰硕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