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学校改革前 请先认清何谓「创新」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创新
改革
香港教育大学
陆佳芳
何振声
【《教育专业》月刊】业界对于学校创新的态度褒贬不一。爱者视创新为提升学校、面向未来的灵丹妙药;持负面评价的则视创新不过为肤浅的旧酒新瓶。笔者希望借此文,让大家认清创新的定义。让我们带大家冲出香港,透过分享亚洲地区学校的创新案例,进一步阐述创新的范畴和类型。
创新的标准
笔者先介绍几个例子,请读者点评它们是否是学校创新。
实例1: 一名小学中文教师,在别处受到不用橡皮擦政策的启发,尝试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上,希望能增强小朋友的自尊,并更清楚找到自己失误的地方。
实例2: 一名中学校长有时候空出自己的会客室,邀请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们到里面小息或午餐。
实例3: 一间学校拨出专项创新基金,每年用于支持三至五组教师团队就改善学校现况所提出的创新计划,年轻教师参加踊跃。
这些举措是创新吗?为什么?
创新必须包含新颖的想法,这一点相信读者都不难理解。但笔者希望澄清的是,教师创新还必须满足三个要素。
第一, 教师创新必须「有用」。在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现的时代,学校仅仅复制他人的成功方法,而不能提升学校的教学及行政效率或者效能,这样复制新意既是无用,更谈不上创新。
第二, 创新必须能够「应用」(application)。这论点是大多创新研究文献所得的共识,亦即提出新颖的想法只算得上是「有创意」,而创新是能更具体地包含实践新颖想法的策略,亦即言之有物。
第三, 笔者认为,新颖的想法必须考量校情,然后在「群体层面」(教师及学生)得到应用。这样「接地气」的创新才可得到教师的支持,并持续地实践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根据以上三个要项来定义创新,第二个实例明显不是创新,因为它只是校长个人的行为,另外对学校是否有益并不清楚;第一个实例对学生似乎有益,但只是个别课堂的措施,缺乏群体性的应用;只有第三项符合创新的定义,因为方案是由教师按在学校所见所闻而订立。除符合有用及应用外,该措施同时纳入每学年内全校施行,有推动群体层面积极参与的作用。
创新为学校带来积极影响
若以实例3为例子,不难发现创新可为学校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由于篇幅有限,容笔者直接指出推动教师创新的好处。研究文献不断证实,第一,积极创新的教师在教学效能上有更好的表现,因为他们能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和社会期望;第二,教师若能经常抽时间试行创新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有着正面又直接的激励作用,因为他们能投入个人兴趣之中;第三,教师的创新尝试,通常会无意间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第四,创新能够维系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的发展。
既然学校创新是如此重要,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应当是教学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14)也指出,那些有具备大量创新尝试的教育体系,通常也伴随着学习成绩的提升、更均衡的教育成果,以及更高的教师满意度。为此,世界各地负责教育的单位,都强调和支援学校尝试在教育中加入创新元素。这些支援包括,设立创新奖项鼓励更多的创新尝试、提供专项经费支援学校创新,或者将学校创新的指标纳入学校评估的体系之中。
学校创新的4个类别
在一个专为亚洲地区国际学校领导们而开设的硕士班上,学员们根据笔者提出创新的定义,列举了二十二个创新的实例。
这些实例涵盖了学校生活的各个范畴:1)学校推广战略;2)学校管理架构/流程;3)学校/年级/科目课程;4)教学策略的改造;5)校园环境/ 设施;6)学生发展与支援;和7)家校合作。
笔者尝试以两个维度,将这些创新的举措分类。第一个维度是创新的程度,可分为具有探索性的举措(Exploratory)或者是利用、改进现有的举措(Exploitative)。第二个维度是导向类型,主要分为寻求积极的结果(promotion orientation),或者规避负面的后果(prevention orientation)。依上图标示,这两个维度的类别一共可以组合成四个类别,亦即:开创性的创新(探索+ 寻求积极结果)、贡献性的创新(探索+ 避免负面后果)、主动性的创新(利用、改进+ 寻求积极结果),和回应性的创新(利用、改进+ 避免负面结果寻求积极结果)。
小结
借此短文,笔者希望能够透过定义及案例,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更准确地辨识和评估学校的创新举措。本文亦澄清了学校中可以开展创新的范畴,希望对教师开展专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学校的领导也能够对各个范畴的创新积极回应和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