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大时代的概况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STEM 跨领域 黄家伟为配合本地创新科技的发展政策,香港政府早前透过引入 STEM 教育的「跨领域」(Transdisciplinary) 课程和学与教概念,来激活学校的多元智能教学文化,并培训新一代学生的解难能力,从而寄望学生将来能为本地可持续性的发展贡献一份心力,这也是国际社会必然的趋势。
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以至到今时今日的「一带一路」和「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国家及本地政府透过各界不同层面,成功为中小学及大学的 STEM 教育找出一系列具前瞻性的相关问题,给学生和老师们来思考一番。但是,眼见某些中小学已经在过去的 STEM 活动及比赛获奖无数,而每次的活动学校都有不同的创意点子,老师们及各持份者又开始议论纷纷,在没有明确的跨领域整合课程纲要之下,究竟 STEM 的精神和重点应放在哪里?学校应如何定位为学生打造一个具挑战性、可行性、及可持续性的 STEM 课程,而又不耽误常规课的教学时间?
我在过去曾经与学者们交流,并讨论得出一个名为「STEM+」(读作 STEM plus)的概念,希望在此向读者分享一下。故名思义, 「plus」 就是指「加添」的意思,旨在STEM的学习内容上,加入任何与 STEM 非直接相关的跨领域元素,来增加学习和解难的跨领域性。例如 STEM + A(rts),STEM + L(anguage),STEM + C(ivil education)等等。
在本地现行的教育制度与政策里,科目的内容分门别类,使学生过分着重「专科专学」。在课程框架上尽早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和解读,了解知识的本质(特别是科学、科技及数理范畴),在于了解其中的共通点,并结合之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才能使学习者有深度的经验。在STEM+的课堂内以问题为本的教学策略,体验合作解难的精髓和思维,这比起只要求学生复制一模一样的产品,并只作无谓的改动,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STEM+ 是一个理念而非理论,创新的 STEM+ 教育需要各持份者的勇气,打破传统,推动政策的发展。我期盼各阶段的学生能按部就班,从浅入深,了解这个 STEM 大时代的解难精神,而换来一场热闹的比试,并给予反思空间的学习过程,而非单单追求短期结果。我深信从此学生将来必定有足够条件,从阔到深寻找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