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教育枢纽 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地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邓飞 教育专业38期 国际教育枢纽 高端人才集聚地

特首李家超于十月十六日发表2024《施政报告》,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在教育方面提出多项重点措施。其中,成立「教育科技人才委员会」,负责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制订政策推动育才、汇才、科技协同发展,同时推动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香港。邓飞表示,在制定政策时,除了考虑民生,还必须着眼于整体发展。人才培养关乎整个国家发展,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代表竞争力,整合教育、科技与人才成立委员会,有助于打造香港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

清晰界定高端人才 发挥香港独特优势

邓飞认为,特区政府需要首先做好对高端人才的界定工作,区分高端人才、专才和优才等不同层次的人才。高端人才不仅要具备广泛的接触面,更要在专业上达到深厚的水准。回顾2008年,中国推出「千人计划」,吸引海外华侨和外国人才来华发展,无论是在科技创新企业或高端学术研究方面,该计划对于人才的定义皆有清晰的标准。因此,当前特区政府对高端人才的定义应该不低于「千人计划」的标准,若未达到此标准,则难以称为高端。

面对西方国家对华的打压和限制,香港的独特性至关重要,作为全球金融中心,我们应思考如何发挥香港的优势。近期,香港不仅有大量资金涌入,铜锣湾租金开始回升,显示市场的潜力。香港应该更加重视自身价值,特别是在教育和人才方面,可以连接欧美和中东市场,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整合相关资源,让香港在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政府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实现教育产业高端化 结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

对于推进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香港,政府需要协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的障碍,保持人才留港发展的稳定性。邓飞指出,高端人才最关心自己的事业发展,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职业阶梯,以及利用香港或中国的优势,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

香港需要着眼于教育产业的高端化,实现人才引进。虽然香港的专上教育和研究水准具备一定竞争力,惟短板在于产学研一体化,未来应由人才委员会主导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值得参考的是,中国内地和美国矽谷的做法。例如,史丹福大学通过知识产权的交易平台,结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学者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该模式能够促进科技进步,不会让学者背负商业压力。

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吸引企业合作实现共赢

香港应该建立知识产权(IP)交易平台,吸引投资者并促进产业化,让市场充满信心。在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背景下,可以吸取他国的经验,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改进,建立一个更健全的系统平台。教育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增加学校数量,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的人才发展相结合。

因此,搭建知识产业平台,让真正有创意的学生能够进行创业,是培养本地人才的关键。「第二个重点是科研实现产业化后的生产链,以世界最大无人机生产商大疆为例,由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的汪滔在读研究生时创办。当我们提到大疆时,应该清楚其研发以及生产线的运作,真正理解如何将香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即使香港建立了知识产权(IP)交易平台,假若将全部生产线转移到越南或东南亚,之前的努力亦会徒劳无功。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向欧盟学习,保障本地工人的就业。例如因应香港的情况,平均分布生产线,在香港、内地和东南亚之间保持一定比例的生产,惠及东盟国家的同时,还能保障自身利益。」邓飞表示,科技园和工业园应该充分利用,吸引企业进驻,促进合作,实现共赢。此外,我们可以考虑将职业教育输出到东南亚国家,帮助他们培训产业工人。这些国家的青年失业率较高,缺乏技能,因此他们非常渴望能够获得技术培训,以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不仅能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也能深化我们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

推广香港高等教育 借鉴企业营运模式

香港拥有一个相对优势,以竞争对手新加坡为例,其职业训练局(ITE)不接收任何留学生,只专注于培训新加坡国民,并且对外国仅提供顾问服务,而非直接的教育服务。相对而言,香港的职专教育则更具吸引力,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国际学生,都可以接受教育。同时,香港可以借鉴港铁的营运模式,结合教育、产业和社区多元化发展,让香港的职业教育能够深入到其他国家,就像地铁在各地落地生根一样。这不仅是教育的扩张,也可以视为一种有效的品牌推广。香港的地铁系统在管理和营运方面表现优异,这说明我们在某些领域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可以超越其他城市。因此,在回应《施政报告》时,我们应深入思考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推动香港的发展,并加强在教育和产业化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