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丰富前线经验 与教育科同行 实践教育理念

文: 教育传媒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吴奇埙 东华三院教育科 教育专业21期 东华三院董事局

东华三院是全港最大办学团体之一,设教育科支援该院的教育系统。在奉行校本管理原则下,负责管理学校的办学宗旨,以落实推动东华三院的教学理念;支援法团校董会,确保学校管治符合规范;按照东华三院董事局的办学方针,开发学校所需资源。教育科主管吴奇埙先生分享他过往的前线经验,又娓娓道来东华三院教育服务的发展策略。

针对学校需要 对症下药提供配套

曾担任津贴中学和直资学校校长的吴奇埙指出教育科在进行各项规划前,必须先掌握学校的需要,而他曾在不同学校担任校长的经验,成为重要的助力。他解释学校运作复杂而微妙,既牵涉不同持份者的诉求,又要面向社区,执行教育政策,要紧贴教育趋势,面向未来。

吴奇埙在学校任职时察觉学校落实融合教育的困难,学生的差异、特殊教育的需要,不论学校收生组别如何,都面对同一问题。所以东华三院(下称「东华」)近十年积极推动教育心理服务,设立「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务中心」由跨专业团队主理,提供校本服务,除支援读写障碍、自闭症等学童,关顾对象亦包括家长和老师。吴奇埙指出,幼童容易受家长的亲子方式影响,而他们的情绪健康对日后学习、社交、性格等发展有关键影响,所以发展教育心理服务至为重要。

重全人教育 作育英才服务社会

现时东华的教育科负责协调属下18所中学、15所小学、18所幼稚园,以及3所特殊学校,负责推动东华的办学精神在属校贯彻落实,培养学生健全品格,让他们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贡献社会。他回溯东华在1880年推行平民教育,是出于当时失学问题严重,本着服务社会的使命开办义学。他表示,即使时代变迁,失学问题已成过去,但东华公平对待学生的初心不变,透过教育给予他们发展机会,开拓视野,提升学习动机以至对未来的期望。他指出50年前创作的校歌歌词「他日成材,服务社会」至今仍然值得细味,反映东华全人教育的核心精神。

在进行新校规划时,教育科除确保办学宗旨与东华的教育理念一致,亦会和校长团队群策群力,进一步思考该区目前及未来所面对的社会需要。他以位于新界北区皇后山、在本学年正式开办的曾宪备小学为例,指考虑到新发展区的社区支援不足,「所以规划新校的时候,就决定校园地下空间设施能在周末对外开放,供社区使用;同时,学校坐落北部都会区,教育科定位曾宪备小学在此地担当的角色,将为北部都会区积极培育具备创意、科学知识,以及拥有世界视野、中国文化素养的良好公民。」吴奇埙解释说。

促进发展与实践 创新教学意念

另一方面,教育科从办学团体层面,积极推动创新教育构思,视新校为孵化新教育策略的基地。例如新校上课时间表将上午订定为传统课程,下午进行全球公民、德育、学生才艺发展等校本课程,以体现全人教育的精神。新办幼稚园换上全新东华校徽,策略更鲜明,既汲取其他属校幼稚园的成功经验,亦会将新校模式输出,今年18间幼稚园均引入日本积木课程,目的是启发幼儿创造力及解难能力,为科学教育奠下基础。

现时学生需要多元发展,扩阔学习经历,同时要面向未来,接收创新知识。当属校需要资源实践创新教学意念时,教育科亦负责向董事局反映,如支持黄笏南中学、伍若瑜夫人纪念中学开设基因工程实验室。他表示有赖董事局鼎力支持,带动属校能创造更多教学空间,造福学生。

拓展姊妹学校网络 统筹深度交流计划

教育科亦积极为属校牵线,现时东华在国内拥有过百间姊妹学校。包括策略性地跟上海闵行区学校缔结关系,并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时筹划一系列活动,为六所属校学生带来更深层次的交流。吴奇埙分享,两地学生在南京中山陵聚首祭奠后,乘高铁转往上海,回顾孙中山先生早年著书提倡的铁路计划,追寻中国百年发展轨迹。两地学生又组队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科技营,进行各式活动,建立友谊,之后在互相联系中,当上海学生得悉香港同学参与捐血活动,更感染他们也在当地无偿捐血,体验大爱精神。

教育科在办学团体层面统筹的外地交流活动,组织规模远超学校一己之力能够达成。例如2015年起筹办的学生大使计划,每年由属校推荐学生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培训,让他们熟悉东华三院、海外华人的历史后,出发到海外交流,首年到访移民史上重要的华埠洛杉矶,考察东华原籍安葬服务如何协助将海外华人遗骸回归故土的历史。

培养团队精神 锻炼人际沟通

董事局对学生交流出钱出力,百忙中陪伴学生到外地交流,在餐桌上分享经验。而且,东华的人脉网络强大,让交流团到达海外活动,很多时都能获当地中国领事馆接待,如到访伦敦时见识李鸿章时代的中国首个驻外外交机构,甚至获中国银行分行行长介绍其海外发展史。教育科精心安排的计划,促使学生了解香港与世界的关系、华人过去流徙的经历,对华人的精神文化面貌有更深切的认识。

吴奇埙强调,东华重视全人教育,因此教育科举办的计划「不只让学生每样都去玩」,而是要「透过经历让他们多所感受,培养正面的性格,同时提升待人处事技能」。他笑说,每次出门学生都肩负很多任务,例如在三藩市参考东华历史的社区展览时,同学们要负责即席用沙画介绍东华历史、以汇报方式讲解东华的工作,需要同学运用到美术、历史等不同范畴的知识,掌握团队合作及人际沟通等技能,这些经验都是对同学很好的锻炼机会。

教育科为属校小学举办的有品足球大使计划,以「踢好波、读好书、做好人」为口号,同样以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为目标,培育他们的团队精神、体育精神、坚持等特质。表现优秀者可获奖励到外地参加友谊赛,过去曾到日本、越南、新加坡。「学生兴奋之余,过程中体会到坚持做好一件事后,达成目标的喜悦。」

推动属校合作 引进外界资源

尽管近年政府的教育拨款增加,东华在筹募学校资源仍然十分积极,不过,吴奇埙指教育科更要确保资源用得其所,有责任搭建平台,推动属校互相合作。「如一起进行AI、STEM研究,在协同效应下提升教学水平。而且,现今学校必须走出去,同时又引进外界资源,因此东华的网络就更显得重要。例如与发展局合作,负责营运地理空间实验室,利用政府搜集多年的地理资料,推动空间数据互享,借此训练师生使用。东华又与市区重建局合作举办青年领袖计划,由局方专家带领学生认识市区更新及城市规划工作,毋须学生凭空去想像社区重建的议题,这些经验,决不是单纯一所学校有能力推动,办学团体的支持非常重要。」吴奇埙说。

拓展教学新思维 营造正面教学环境

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每所属校各自面对不同的挑战,教育科会从旁协助克服。例如学校生源不足,他认为属竞争问题,教育科除帮忙分析学校策略,亦会担任学校与校董会的沟通桥梁,让会方理解真实处境,支持学校的发展。

有鉴于教师的角色举足轻重,教育科特别关怀教师成长。例如说,东华很重视幼、小教育的前瞻性,吴奇埙指教师要帮助学生装备20年后所需知识,引领他们想像未来世界的模样。为此,教育科鼓励教师互相观摩学习,安排教师出外交流,例如招募教师支援学生大使计划,筹办清华大学的教师国情班,鼓励参加赛马会教师创新力量计划等,通过不同计划释放团队的活力及创造力。他认为唯有计划获得老师对教育工作的认同,有共同的理念,才能让他们从中有所启发,并在教学上活用,而东华属校众多,老师借此互相交流观摩,达至教学相长。

同时,教育科用心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师与校董会的沟通,希望能让他们有更多表达机会。去年东华邀请了香港大学公民社会及治理研究中心进行专业的独立研究,从教师的考核、晋升、校董会的参与、校内沟通四方面检讨学校管理,报告中33项建议已有近半落实了。此外,又通过教师晋升讲座,让年轻教师看得见自己的事业前景。董事局又拨款开设教职员联络办公室,提供工作咨询服务,让教师倾诉压力;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务中心则提供Project Care的到校服务,为教师筹办冥想班、行山等减压活动,让老师学习照顾身心灵健康。

编写东华课程 培养教师归属感

教育科重视建立教师的归属感及拥有感,因此邀请老师参与东华德育课程的编写工作,探索东华慈善事业的奋斗过程与香港历史的发展,从中彰显华人的美德。课程在小一至中三开展,每年18个课时,并安排到四邑多地考察华工出洋历史,将历史薪火相传。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系主任霍秉坤教授协助进行检讨,回馈指课程深受师生欢迎。

德育课程现进入拓展阶段,将在全部学科中选取适当课题补充东华历史与德育元素,如历史科教授日占时期香港时,会介绍东华照顾难民的贡献。校方又邀请教师参观东华与历史博物馆合作、关于筹募文化的展览,向他们征稿最被触动之处,结果得到积极的反响,可见教师对东华文化深感认同。

教育科理解教师需要,在国安法立法后,特意邀请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进行讲座。教师要了解更多详情,促成后续与前司长访问交流,整理出国安教育资料汇编,并由该小组教师担当分享会讲者。「或许校外很多人有能力就该题目作演讲,但东华属校老师参与及分享,体会将有所不同,意义更大。」吴奇埙表示以往在不同学校工作,累积的经验至为宝贵,能从不同持份者角度去思考,而现在关注的层面包括幼、小、中及特殊学校,兼顾层面更多,幸而东华教育科同工都是抱有共同信念,即使现时的工作面对很多挑战,与教育科同工均会坚守东华的教育宗旨,与属校同行,为社会培育人材。

東華三院教育科主管 吳奇壎應用豐富前線經驗 與教育科同行 實踐教育理念應用豐富前線經驗 與教育科同行 實踐教育理念東華三院教育科主管 吳奇壎應用豐富前線經驗 與教育科同行 實踐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