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前幕后到台上台下 以数码科技促进粤剧可持续发展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梁宝华教授 教育专业第20期 从台前幕后到台上台下 以数码科技促进粤剧可持续发展 粤剧可持续发展

  粤剧早在 2009 年获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促进粤剧在保育及传承方面的发展,培养年青一代对粤剧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香港教育大学在 2018 年成立「粤剧传承研究中心」。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梁宝华教授带领团队有系统地研究粤剧,并利用崭新的数码科技推动粤剧可持续发展,以及由粤剧艺术家和学校组成网络,将粤剧文化及知识转移,使这珍贵的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融合VR科技 沉浸式粤剧体验
  「让粤剧文化得以传承正是要让它可持续发展,泽承前贤心血的同时,也要融入时代的发展。」梁教授对于粤剧的传承有着非常清晰的概念,不仅纵向让粤剧能够一直在香港发展,更在横向层面上希望培养社会各阶层对粤剧的鉴赏能力。
  「有研究显示,孩子从小开始接触粤剧,他们对粤剧的接受程度会有所提升,但是现今鲜有家庭主动带孩子欣赏粤剧,因此我们希望利用学校课时宣传粤剧。」团队推行「粤剧虚拟实境计划」,以虚拟实境(VR)技术,配合 360 度镜头拍摄不同的经典粤剧片段,以沉浸式的体验,加强学生的投入感,让中、小学生以主角的第一身及舞台中央的视点体验粤剧,提升他们对粤剧的兴趣。「我们特别让影片以第一身的视角录制,毕竟学生作为观众,欣赏粤剧的机会比在台上担任粤剧演员的机会一定更多。而且在舞台中央的视点,学生能够近距离了解粤剧文化,如演员的化妆和戏服、舞台的设计等,增加趣味性。」梁教授坦言以 VR 影片作为辅助教材,学生有置身剧中的临场感,为他们建立良好的观看经验,吸引他们日后主动入场观看。
  粤剧传承研究中心更与香港教育大学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合作,将粤剧融入文化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议题。粤剧剧目背后的德育价值同样值得学生学习,梁教授说:「粤剧很多剧目都是元杂剧流传下来,承载着中国多年来的道德观,例如对父母要尽孝、清廉公正不徇私等。」

粤剧与传统音乐传承国际论坛 2019。

为粤剧培训新血
  在优质教育基金资助下,粤剧传承研究中心将获得113 万于明年 1 月展开为期一年的音乐老师培训课程,包括 20 间中、小学音乐老师的 40 堂培训,由梁教授亲自教授。「粤剧已经纳入香港小学及初中的音乐课程内,但当老师对粤剧所知不多时,自然也不会于校本课程内教授。」即使在 2012 年开始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音乐卷中必考粤剧音乐,惟本地教师亦只限于知识层面上的传授,唱曲拍和的教学则有待加强。
  粤剧传承研究中心的教师培训课程内,老师需要学习唱曲的技巧,因为低年级学生会透过模仿进行学习,老师需要提供恰当的唱曲示范,让学生掌握当中的技巧及了解粤曲的风格。另一方面,课程中亦会加插拍和教学,也就是粤剧中的乐器伴奏,具音乐感的拍和可以提升歌曲效果。
  梁教授希望在下一阶段培养粤剧精英:「政府在培育粤剧演员及乐师的方面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我们发现原来香港粤剧界对撰曲家一直都求贤若渴,因此粤剧传承研究中心将举办『粤曲撰曲课程』,并邀请香港著名撰曲家方文正先生出任导师,教授撰写粤曲的技巧。」梁教授表示在新生代的粤剧演员中不乏兼职编曲,揭示香港粤剧界编曲人才短缺的问题,而借着举办面向业余撰曲家或有意撰曲人士的精英课程,能够为粤剧界培育人材,弥补香港粤剧的断层。

课程加插拍和教学以提升歌曲效果。

助新世代演员 建立个人艺术风格
  「粤剧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和观众的关系是唇齿相依,但以往我们都会侧重在培养粤剧演员方面,忽略了观众教育。」社会一直致力培养粤剧的接班人,梁教授发现观众数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粤剧的发展。
  当观众数量少,同时过度追捧演员,导致新一代的粤剧演员偏向模仿以往粤剧名伶的表演风格,从而欠缺个人风格,长远而言不利粤剧的发展。粤剧传承需要适当的融入现今的流行元素,为粤剧注入活力。当新一代的粤剧演员只专注于满足现在这批观众群的要求时,一定吸引不了新一批的观众,最终只会使粤剧湮没在历史洪流。」除了在大学里增设粤剧鉴赏的相关课堂外,梁教授更与著名的粤剧大老倌阮兆辉先生合写了一本关于粤剧生行的基础知识,让资历尚浅的粤剧观众都能了解何为好的粤剧身段,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从而促使粤剧演员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演绎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粤剧传承研究中心:
https://www.eduhk.hk/rctco/ch/index.php

如有兴趣进行后续合作计划,请联络香港教育大学知识转移办公室。
如有查询,欢迎致电 2948 7556 联络香港教育大学,知识转移办公室 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