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校」新格局 糅合粤港澳优势 优质教育开创理想前程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香港教育杂志 香港教育杂志86期 一门三校 暨大港澳子弟学校 维港教育 孙晓杰

国家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核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近年多间港人子弟学校陆续开校。早前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开办,与广州、东莞的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形成「一门三校」的教育新格局,秉承「暨大本色、湾区底色、港澳特色」的优势,让香港学子有更多的升学出路。学校策略性配合国家发展政策,在课程、管理、模式方面借鉴香港,培育学生全人发展,使教育与世界接轨。负责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学术管理的香港维港教育集团副总裁孙晓杰表示,这类学校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而诞生,不仅为学子创造更多可能,更成为了一个「走出去」再「引进来」的桥梁,培育同学建立知识、视野、胸襟,成为贡献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

高标准办学模式 提供优质全人教育

内地政府、粤港澳社会各界,对学校皆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港澳子弟学校拥有丰富资源与教学弹性,使所培育的学生的视野、格局比较宽广。孙晓杰指出:「高标准的办学模式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最大优势,务求帮助他们取得卓越的成绩和全面的发展,为未来巩固基础和优势。优质的教育除了需要优质的办学空间和教育设施外,专业的教学团队同样不可或缺。我们不仅可以吸引到香港师资及国际师资来校执教,现时中国更有大量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贡献国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教育资源。在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下,为大湾区的港澳学生提供优质全人教育,促进多元化发展。就同学的成长而言,他们日后可以依托大湾区,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立人才培育基地 放射性发挥教育影响力

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三间学校各具特色,分布在大湾区不同地方,发挥「一门三校」的教育新优势,多样化的教育能够为学生与家长提供更多元的选择。不仅如此,「一门三校」新格局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并不断对外放射至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地区,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试点,以及将累积的经验放射性外传,借以加快、加深、加大其影响力,回应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孙晓杰表示:「我们以港澳子弟学校作为中国国际教育的蓝本,甚至为将来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办学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吸引及培育更多世界人才到中国发展。『一门三校』的新格局不仅在粤港澳大湾区作育英才,更放射性地发挥影响力,产生协同效应,推动国家教育的全面发展。」

国际化特色课程 打造湾区教育新生态

学校在办学机制方面参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进行管理,教学以香港课程为核心,结合国际文凭课程(IB)等为框架。在香港国际化教育之上,加入内地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家国情怀,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孙晓杰指出,现在中国国际教育不能单纯模仿英美等国家,而需要有自己的东西,我们学校设计的课程,可以作为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试验。在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港人子弟学校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教育新生态。学生在升学方面有更多元化的出路,不仅可以报考内地的学校,更可以报考香港,甚至国际的不同院校,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无限可能。

善用湾区独特优势 把握无限发展机遇

「香港是 QS 世界大学排名前 100 最多的城市,拥有先进科技和研发技术,能够供广东全球制造业基地借鉴,形成与『产学研』、『教学研』紧密结合,让孩子获得职业导向的知识,使学习方式更为灵活,懂得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或工作当中。」孙晓杰表示,大湾区发展蓬勃,将来的发展空间大,对学生成长甚为有利。近年亦有不少香港的青年到大湾区创业、就业与生活,然而,虽两地相距不远,但实际上适应需时。港人子弟学校提供了一个平台适应大湾区的生活,给予香港青年在当地落地生根的机会。其子女在当地读书,既可以衔接香港的课程,也可以修读 IB 课程,成就多元化的国际人才,使未来发展步伐得以走向全世界。

建设国际教育枢纽 成就中国留学品牌

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其高等教育不仅能推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更能够吸引不同国家的学子来港留学,值得大湾区借鉴。孙晓杰指出:「国家要发展大湾区成为『国际教育湾区』,建构中国的留学品牌,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在基础教育方面需要具备国际认可的崇高地位。」港澳子弟学校不仅参考香港中西合璧的经验,更糅合爱国主义教育,借以建立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使大湾区成为面向国际的优质教育供给基地。

香港现时有不少高等学府落户大湾区,发挥香港教育产业优势,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使当地成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兼备的升学选择,同时对大湾区的人才培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示范,使当地逐渐成为国际教育枢纽。孙晓杰补充:「港澳子弟学校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课程后,可以有机会选择不同的学校,与世界接轨,甚至走出国际,这样可以扩阔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胸襟和格局,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日后为国家作出贡献。同时,这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留学,形成了一个互相交流的桥梁,实现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