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华语学生的中文教学 如何加大力度支援教师?

文: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非华语学生 中文 袁国明 香港中国语文教学专业发展学会

有关现时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情况,据立法会的数字显示,2016年全港有6,171名6至11岁的南亚裔儿童,现正接受小学教育,当中只有66%能够书写中文。另有6,400名12至17岁的南亚裔儿童,现正接受中学教育,当中只有68%可以书写中文。

中文学习:升学樽颈

语言障碍令非华语学生更难入读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的本地大学。 2017 年,共有1072名非华语学生报考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文凭试),但多达968名考生(约占90%)未有报考中国语文科 (中文科)考试,而这个科目是教资会资助大学的主要入学要求。至于余下104名应考中文科的非华语考生,只有27%的应考成绩符合教资会资助大学的入学要求,为香港全体考生的56%合格比率的一半以下。

虽然教资会资助大学自2008年起,在收生时会接纳其他国际中文考试的成绩。此外,文凭试在2015年推出应用学习中文科,作为另一语文资格。2017年,该科首届131名非华语考生取得高达88.5%的合格率。尽管有上述措施,在18至22岁的南亚裔人士中,只有10%在香港升读学位课程(包括非教资会资助的学位课程),低于整体人口相关比率23%的一半。

学习架构:毋须作太大改动

教育局于2014/15学年,推动「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简称「学习架构」),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照顾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需要,以期促成他们衔接主流中文课堂。其后于2019年进行修订,从收集前线教师及课程发展议会中国语文教育委员会对「学习架构」的意见,显示毋须作太大改动,只需作有关修订令学习成果描述更细致、更明确,更方便教师使用。

「学习架构」的确为学校制订校本非华语中文课程起了关键作用,但如何落实就非常端赖学校的课程规划力。由于课程规划、教材教法,以至考评设置都是考验学校的校本课程与教学的能量,关键是学校间的硬件(课程规划、教材教法)和软件(教师培训)存在极大差异。

学习架构:文言文必学

非华语学生在香港成长和生活,若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了12年中文,参与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也是无可厚非,但同时亦需考虑部分学校(特别是中学)录取了不少新来港的非华语学生,他们的小学阶段从未学习过中文。

现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文卷当中包括下少文言文部分,包括指定文言文篇章及阅读理解(文言文篇章),这是值得思考非华语学生是否适合考核文言文部分?

文言文包含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及哲学元素,莫说非华语学生,就算是普通的香港学生(华语),学习文言文也颇感压力。对于非华语学生来说,若中文只是作为沟通和简单书写之用,实在毋须修读文言文,纵然有部分非华语学生有兴趣修读中国古典文学和经典作品,也可以只读不考,除了他们有志入读中文系,否则,非华语学生实在毋须修读文言文,更毋须考核。

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于6月(6/2019)公布的《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咨询文件》当中提出: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照顾不同文化背景的非华语学生的学习需要,并考虑他们应否学习课程中的文学和经典部分,如应该的话,他们要学多少(详见咨询文件的第16页)。

详阅《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咨询文件

个人认为咨询文件正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对于非华语学生,是否需要学习中国文学和经典部分,或要学多少,是绝对值得深入探讨,但按现时文言文部分的考核,仍是非常高风险的测考,根据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文卷合共四卷,有关文言文的考核主要在卷一,包括「指定文言篇章」占30%及「阅读理解」(文言文篇章)占20%,即占卷一50%,而占四卷的总分(4卷)12%,实在是举足轻重,非华语学生随时因这部分的成绩不佳,引致中文成绩未达大学录取的门槛。

专业支援 从「专业发展学校计划」到「优质教育基金主题网络计划」

诚如上文所述,「课程架构」只是一个框架,如何落实才是关键。根据立法会的数据显示,教育局近年一直加强对非华语学生的支援,这方面的额外开支在5年间飙升519%至2016-2017年度的2.66亿港元。同 期的人均额外开支则增加452%至每人8,720港元。这些支援措施包括向非华语学生入读的学校提供额外拨款、提供度身订造的中文学习课程及资助学生报考国际中文考试。但投放了多少资源针对支援前线老师,则未见有具体的数据。

而众多支援前线老师的措施当中,本会一直参与「专业发展学校计划」,以及「优质教育基金主题网络计划」(QTN-s)。

教育局于2013年在「专业发展学校计划」中增设支援非华语中文这个范畴,同时邀请了明爱屯门马登基金中学(简称「屯马」)成为首所支援非华语中文的「专业发展学校」(2013-19年),前后支援了8间录取非华语学生较多的中学,主要的的支援范畴包括,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校本课程及评估架构。

经多年发展,已在学界建立了跨校的学习社群,参与和合作过的中、小学约有20间,过去曾与教育局屯门及元朗学校发展组、校本专业支援组,以及学会合办超过10次非华语中文公开课和专题讲座,累计参与的老师超过200人次。

学会干事(创会会长)高慕莲博士多年来与屯马中文科团队紧密合作,参与多次的公开课的评课和专题分享,包括「如何通过文言文教学,提升非华语学生的归纳和评鉴能力」。而该校并于2019年亦成功入选「优质教育基金主题网络计划」(QTN-s),继续支援非华语中文。

计划主要连系不同学校及教育团体,围绕非华语中文学与教的主题建立专业发展网络,以推广学校成功经验及加强专业发展和交流,同时为网络学校、教师、学生带来裨益,从而回馈学界及社会,其计划主要目的如下:

 

 

展望:

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除了生活所需之外,主要是为了升学和就业,更是为了「向上流动」,按局方的检视,前线老师对「课程框架」已初步接受,所以如何支援和提升学校推展和落实校本非华语中文课程,以至相关的教材教法和考评设置都是未来落实「课程框架」工作重点。

学会将继续以屯马作为推动非华语中文教学的基地,配合「优质教育基金主题网络计划」,与其他参与的学校组成网络和专业社群,透过课堂分享、专题讲座和工作坊等提升学校的非华语中文课程规划和领导能力,以至教学策略。同时亦向教育局建议:

  • 加大力度支援前线非华语中文老师,包括专项拨款、释放空间加强相关课程与教学的培训;
  • 加大力度推动学校组成「学习社群」,包括专项拨款提升校本非华语中文课程规划和实施的能量;
  • 加大力度建立学校间的网络和学习社群,发挥协同效应,优势互补。

参考资料:

  • 数据透视ISSH10/18-19(2018)。
  • 立法会秘书处资讯服务部资料研究组(28/11/2018)。〈「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修订〉,教育局通函第 25/2019 号。
  • 教育局、明爱屯门马登基金中学(2014)。非华语中文学习社群:课程、教材、教法期刊。明爱屯门马登基金中学。
  • 教育局网页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专页,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second-lang.html

袁国明副会长
香港中国语文教学专业发展学会
明爱屯门马登基金中学校长

香港中国语文教学专业发展学会乃香港教师中心学科团体,于2008 年成立,成员包括大学教授、讲师、中小学校长及教师等,宗旨是推动香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探讨学校革新、课程改革、学校领导及管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中、港、台、澳、新等地教师的协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及交流教学经验。香港中国语文教学专业发展学会历年来均参与香港教师中心主办新教师研习课程讲座、教师专业交流月课程发展与教学实践教育会议,推展过不少计划及活动,亦发表过不少文章,包括香港教师中心「教育研究奖励计划10/11」及教育局《香港教师中心学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