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务实大学路——专访香港都会大学校长林群声教授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教育专业第20期 力行务实大学路 香港都会大学校长林群声教授

  林群声教授,早于 2007 年开始于香港城市大学担任管理层,同时亦是研究环境化学、生态毒理学及环境风险评估的知名学者,任职管理层超过 14 年,在今年 4 月被委任为香港都会大学(前称香港公开大学)校长。多年的管理经验,让林校长成为一位务实、稳重兼备的决策人。

改名「都会大学」 让大学走得更远
  「 香 港 公 开 大 学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此名称已成过去,新名称为「香港都会大学」(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简称「都大」(HKMU)。林群声校长表示大学更改校名的念头早在2019 年开始蕴酿,大学初期为香港首间以遥距模式教学的高等院校。然而时至今日,大学的发展已经超越遥距教学的模式,成为一所全面而多元的综合大学——提供 65 个全日制面授式学士学位课程,就读学生超过一万名,加上遥距课程学生总人数接近两万名。相比香港八间政府资助的大学,都大规模也绝不逊色。
  林校长坦言,对香港人而言,改名与否其实没有显著影响,因为香港普罗大众对大学已有足够了解。然而,若都大要迈向国际,原有名称便会容易让人误以为学校主要提供遥距课程或非学位课程,难免会因名字而窒碍大学的发展,更甚者会影响毕业生事业前途。故此,在持份者多番咨询及严谨的评选程序后,校董会于去年 12 月 10 日通过「香港都会大学」为大学的新名称,立法会亦于今年 7 月 14 日正式通过修改大学条例,让大学于 9 月 1 日正式更改名称。

成立公开进修学院 支援遥距学生学习
  都大易名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反映了大学现时的特质、发展策略重点及定位,并展现对 21 世纪的抱负和目标。林校长表示学校毋忘初心,一直紧守「有教无类」的办学使命,坚持为未能入读传统大学的人士提供优质及弹性的进修机会。「我们现在的发展策略会以『两条腿走路』,除了加强发展面授式课程外,亦会保留遥距课程。」为此,都大于 9 月 1 日成立「公开进修学院」,将一直以来的兼读制遥距学习课程纳入此学院内,涵盖副学位课程至研究生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兴趣及学习进度,挑选课程科目。另外在学生支援上,考虑到报读遥距课程的学生未必能够在一般学生办公室的办公时间内致电查询,大学亦另外提供相关课程负责职员的办公室电话及电邮信箱,减少不便。院长亦会就着学生所面对的困难及需要留意的议题,带到大学决策会议上,讨论改善及优化方案。

制定「三个目标」 以学生为本
  从研究人员出身,到现在成为大学的决策者,面对身分上的转变,林校长坦言当中需要拿捏得非常准确。他说︰「刚正式履新时,有些教职员担心都大会放弃向来『贴地』的路线,大力推行学术研究工作。当下我立刻提出了三个目标,缓解他们的忧心。」

三个目标
1. 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
2. 支援毕业生创业及就业,成就有意义的事业
3. 培养学生成为良好公民

  林校长笑言,这三个目标可能感觉很平淡,但要实践成功并非易事。担任大学校长一职牵涉大量决策,当中资源亦是依赖校长及学校管理层分配,例如一笔资金可以用在支援学生就业、购入新的仪器、资助学生外国交流等。因此当有不同的需求时,考虑决策自然要清楚缓急先后。
  「决定是否将资金拨至研究时,我们会首先考虑这些研究成果是否能够为学生带来优质教育、帮助他们创业就业、或成为良好公民。若只是集中于研究,难以直接、有效地达至这三个目标,那么我们就会将研究工作放在次要事项。」林校长解释道:「相反,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成就超卓的教授,事事以学生为本,那就成为我们最首要的考量。」

在其位谋其政 行其权尽其责
  林校长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上有不同的岗位,而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责任,社会若要进步,便需要大家紧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的作用。林校长分享,当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工作,城大期望教学人员能够拿出最好的研究,在国际舞台上与不同国家的大学一较高下。因此他当年竭尽所能,全情投入研究工作。
  加入都大后,他的身分转变,因此首先审视自己在大学的角色与责任。他表示︰「此时此刻,我身为一校之长,不再单纯地只是一位教授、学者。我的责任不再是埋头研究,而是需要把目光放远,注意力及视野放在一个更宽阔的层面,因此提出三大目标,缓解一批过去致力教学工作的教职员的担忧,我当然喜欢研究工作,同时亦认为研究工作别具意义,不然便不会花费几十年的时间从事研究。然而身为一个决策者,我需要务实思考,才能够带领大学长远发展下去。」
  都大作为一所非政府资助大学,在现实层面上不可能将资源大量投放于研究上。「在大学担任教职员,一般对学术探求会有一定的热诚,当他们了解到资源首要投放的地方并非在研究工作上,难免有所忧虑。然而只要他们争取到研究经费,我一定会大力支持。」林校长强调,都大会支持的研究计划,必须对香港及周遭环境有良好的影响、不盲目运用最顶尖仪器及动用过量人力,最重要的是能够与教案互相结合,同时提升教学质素,让学生得益。

以大数据寻找改善方案
  林校长加入都大前,发挥了研究人员的严谨个性,进行简单的调查研究,当中特别留意大学每年的预算、学生及教职员人数和教学空间,再跟海外规模相近的大学作比较,了解海外的大学预算、师生比率、论文发表数量等。校长及管理层有责任寻找改善大学的优化方案,大数据在此可发挥作用。林校长上任数月,多与学生及教职员交流,了解学校的特质、集中在研究教学政策上,期望能让大学更上一层楼。

因感性而务实 中庸管理之道
  「感性」与「务实」两个词语好像很矛盾,谈到管治作风,林校长指自己凭着感性的领导,关顾持份者的感受,造就务实的管理风格。林校长曾与不同管治作风的人合作,有风格强硬的,也有过于关顾每人的感受和需求。林校长则喜欢采取中庸之道,他深信每位校长推出学校政策时,都希望为大学带来好处,然而大学的持份者众多,政策对每位持份者都会带来不同的影响,而当中最重要的,是各方对政策的了解。林校长指出︰「我会先凝聚共识,向大家讲述大学的目标及方向,让大家理解背后的原因,期望能团结一致向目标进发。」
  作为管理层,获取全面准确的意见及资讯,才能够保持学校的政策到位,避免作出错误决定。「例如就表面数据而言,今年都大所取得的教员发展计划研究经费,冠绝全港自资院校,然而申请经费的效益,却仍有改善空间。」获得高额研究经费自然是好事,然而当校长掌握全面资讯,则可与教职员一起进行良性检讨,提升效率与归属感。「最重要是准确知道问题所在,每天改进,总会有解决问题的一天。」故此,教学团队的互信及沟通,是进步的首要条件。

寄语年青人 追求事实保持执着
  新世代的年青人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但林校长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需要择善固执,对追求事实保持执着。「近年我发现年青人在作出大大小小的决定时,其实并没有作出周详的考虑。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年青人不愿意去深究,对事实欠缺一份执着,只看自己想看的资讯,这样只会阻碍自身追求真相。」林校长期望都大的学生对于所有的资讯都保持谨慎的态度,反复验证,不要尽信互联网上的讯息。
  另外,学生应该要认识历史、正视历史。「当你理解中国如何建国、立国,一路上是如何发展,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能够从列强环伺中崛起。」林校长认为年青人应从「横向」扩阔眼界的同时,更加增加「纵向」对事情的深度了解,才能够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