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 学习路上 老师不是超人 重拾学生身份
教育专业 专家分享 教案分享 教育传媒 STEM SDL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罗陆慧英 赛马会STEM自主学习计划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要保持竞争力,追上全球步伐,学习,是唯一的道路,学生如此,其实老师亦然。在教学上,社会的焦点普遍聚焦在「学」的莘莘学子上,「教」却时常被忽略。「老师不一定无所不知,遇到有学生提问自己却解答不了的时候,不要紧,一起去寻求研究解决的方法,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监罗陆慧英教授一语中矢。世界不同了,教与学都面新挑战,老师要与社会同步,尤其是在STEM教育及SDL(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范畴,学习也要与时并进,才能与学生一起成长。
教学上,老师应要以学生个人、社会及世界发展作为课程设计重点。以往考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学生只要学懂相关知识,便足以应付生活,但世界实在变化得太快,例如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的出现。罗陆慧英教授认为,老师更需要培养学生21世纪的共通能力及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运用他们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来创新及改善人类生活。
赛马会STEM自主学习计划 与老师并肩迎接挑战
这几年间STEM教学概念大热,罗陆慧英教授与她的团队看到支援老师及与老师同行的重要性,于是「赛马会STEM自主学习计划」就应运而生。计划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由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为期30个月(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的计划,以高小(P.4-6)和初中(S.1-3)年级学生为对象,透过推行自主学习(SDL)促进香港学校在STEM教育上的发展。
罗陆慧英教授说:「我们的计划强调和老师一起去准备学习设计 (Learning design),每所学校的老师亦各有所长,年青一辈可能对新科技较为熟悉,而经验丰富的老师则很理解课堂运作、人手和资源调配等工作。我们希望计划能结合不同学科的老师一起探索、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STEM教学效能。」
不同支援模式 著重强化课程设计能力
要教导学生连老师们也可能从未涉猎过的知识,先要老师学懂,透过自身的学习,找出难点和共通点,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香港大学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赛马会STEM自主学习计划」透过不同的支援模式,例如举办有关STEM课程/学习设计的支援活动、提供让老师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及让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电子平台、培养学校领导能力及建立学校互学网络等,以加强教师对STEM教育和自主学习的理解,协助他们掌握相关评估和学习设计策略,发展学生不同STEM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21世纪共通能力,例如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及工程设计,创新及改善人类生活。罗陆慧英教授鼓励老师与学生和支援团队一同探索这个有着无限发展空间的领域。
自主不等于自学 老师重拾学生身份
说到自主学习,罗陆慧英教授指很多人可能会误解成自学,其实不尽然。虽然在推行自主教学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导及订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但罗陆慧英教授亦提醒,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保持交流,亦需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加深对课题的了解及兴趣,才是真正的SDL自主学习。「我们很重视给予学生空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作决定,培养他们的解难能力,根据他们自订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实践,监控及修改他们的学习计划。」
赛马会STEM自主学习计划内专为老师而设的工作坊,将大家都变回「学生」,重拾在学习中面对的困难和乐趣。「有些老师最初也未试过连接电池及摩打,我们就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他们发现原来这么简单有趣,最后有一位老师连教学物资也借回学校,应用在自己的课堂内!」罗陆慧英教授笑着说。
新的学习伙伴关系 促进师生交流互动
从学习过程得到的快乐及满足,绝对不分年龄。最后那位老师除了与同事一起设计解难,还决定把学习设计带回家中,花了多晚时间整理内容,优化及解决遇到的问题及障碍。罗陆慧英教授喜见尽管困难重重,老师仍充满热情,努力学习,不断优化学习设计,促进学生学习。
她一再强调,随着社会发展,老师更需要鼓励学生主导学习,老师须知道学生的兴趣及学习难点,一起去探究及寻求答案,拉近师生的距离,建立新的「亦师亦友」学习伙伴关系。令罗陆慧英教授感受最深刻的是,有老师跟她分享与学生的关系改变了很多,以往师生总有段距离,现在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和建议,自主学习模式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连系理论与实践 成为老师最强后盾
「赛马会STEM自主学习计划不单探讨论不同的STEM学习设计,计划亦很重视STEM教育的延续性!我们希望自主学习是开心的,不单要燃起学生的兴趣及学习心,更甚是老师的好奇心、学习心和自信心。我们不是希望老师走得快,而是要走得远,每一步也能看到学生的小改进,老师会更有动力走下去。」
罗陆慧英教教授深信作为大学,其计划必然要有坚实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但她深明老师是站在教育最前线的实践者。她希望透过计划,使香港大学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CITE) 的项目团队成为老师的最强后盾,一同进行研究,整合他们的教学经验,连系理论与实践。
校内不同层面的成员参与 促进学校发展和创新
毕竟计划要达致最大效果,关键是学校里的团队协作。罗陆慧英教授坦言于数年前,当STEM这词还未盛行时,有些老师因未完全理解当中理念,例如又要跨学科协作,又要自主学习,部分老师对相关计划显得比较抗拒。于是团队安排学校内不同层面的成员加入计划,包括前线教师,中层管理人员和校长,共同建立有利于促进课程发展和创新的学校构架。得到各校长的支持,老师间通力合作,赛马会STEM自主学习计划至今进展顺利。
「我们不会直接给老师教案,而是希望他们先思考及提供初步构想,然后与我们的团队进行商讨,我们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支援。」罗陆慧英教授直言这个计划带给团队很大的满足感,根据她的观察,最理想的教与学,就是学生与老师也求知若渴,而计划实行至今,看见由计划催生的老师转变,亦看见学生非常享受他们的学习过程,这些都带给团队很大的鼓励。
赛马会STEM自主学习计划成果分享:
先提出问题 再来体验
过程:日常做课堂实验需根据既有步骤,但老师打破传统,一开始就请同学猜测为何电筒照不出光,要同学先画下线路,再提供不同工具动手制成电筒。
成果:学生透过互相观察和比较,一同学习,课程更具挑战性,学生学习范围广阔,学习速度加快。
教学文化优化 跨科教师协作互助
过程:有段时间很流行指尖陀螺,有所中学的老师试过以制作指尖陀螺为课堂活动,于是数学和设计与应用科技科老师一同合作进行教学创新,学生们很享受这次学习经历。
成果:设计与应用科技科老师主动思考其他项目,老师们开始作跨科协作学习,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文化。
共同设计实验 寻找答案
过程:课程中让学生动手做风扇,有一组很快就完成,有学生提出有这么多台风扇,哪台风扇是最好的?同学的意见不一。有位学生就掷下了一堆纸碎,然后用尺量度,计时10秒,看每台能吹到多少和多远。
成果:学生们遇到意见不一,透过讨论及协调,设计出一个比较符合科学标准的实验,一同找出有理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