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教育不只谈成绩 学习与成长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文: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戴希立 香港教育大学 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 教育 五育

教育是什么?曾担任过校长,现任香港教育大学校长特别顾问、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认为,一直有参与香港教育制度改革的工作,学校教育,依然是他最大的著眼点。「简单来说,学校对学生最重要做到两个功能——学习和成长。除学习知识外,亦要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涯中建立德、智、体、群、美,建构一个完整的价值观。」

戴希立分享说,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教学能力、技巧和知识外,若要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阔度和深度上做功夫,教育界的确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能让学生拥有一个广阔有深度的视野,才能看见未来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机会。戴希立举例说,现时学科只有四个核心科目,在偏重成绩的学制下,尽管有些学生也许是动手能力很高的人才,却因入大学成绩不达标而被忽视。

喜见降低门槛 增加大学收生弹性

要让学生享有健全教育及学习,目前制度上最需改进的一点,就是以「成绩换成绩」的观念。戴希立分析道:「教育制度不应只倾向应试教育,被成绩垄断一切,决定一切,大学收生须有弹性。」目前四个核心科目和其他科目的兑换分数,5**可以加分,决定入学的条件也是用考试成绩来换取,失去了全人教育的意义,也欠缺提升其他能力的诱因。戴希立喜见最近大学新增了「弹性收生」安排,未能符合33222最低入学要求,但其他科目表现突出的学生也有机会入读大学,直言这是个好开始。

教育政策中西交融 培养学生五育并重

每年几万名的毕业生,是成就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生力军。对于未来社会栋梁,在其个人成长中,得益于香港社会中西文化交融,教育政策亦然。西方讲求理性及自我实践;中国讲求感性,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两者结合而不矛盾,才可以令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和普世价值,既拥有中国文化情怀也拥有放眼世界的宏观。

戴希立期望学校能栽培出五育并重的年青人:「五育外,成绩和全人发展亦要平衡,学校不只是培养知识的地方,还要学做人的道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将知识变为智慧。」他亦笑着分享,很多人对教育的反思,都只着眼问What和How,其实应多问一句,Who?谁人教,教什么人,才最重要!

以社交媒体为工具 训练学生慎思明辨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所以谁人教、教什么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如何把他们对教育的热诚,传递到学生心中?把人在现实世界中,这么近那么远的距离再次连系起来,也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好好思考的一个课题。戴希立认为,在这个人人也有手机的年代,社交媒体逐渐占据了生活大部分空间,其运行模式难免造成单一资讯接收的习惯。作为教师,要有良好专业态度,慎思明辨,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多角度思考,观察事物才能保持客观性,掌握分析能力,建构这些能力有助学生将来踏进社会,有能力克服难关挑战。「毕竟透过电子器材很难去建立真正的关心和互信,社交媒体应该只是工具,帮助老师走进社群,而联同家长一起透过体验式学习去培养学生抗逆力及持久力,才最为重要。」

体验式学习 建立宏大世界观

要建立广阔的世界观,戴希立以自身作为老师的经验分享说体验式学习是最好的方式。他以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副所长林汉明教授带领的「一带一路」大豆种植计划为例,鼓励学生到贫穷国家种植,借以关注粮食问题。「这是把知识和价值观结合的良好例子,体验式学习不是强逼性灌输,而是自发学习,那位学生日后分享说他日后希望报读Pure science,证明计划启发了他贡献社会。」戴希立寄语业界,教育是一场持久赛,他深信无论是老师或校长,看见学生成长进步,将来在社会能自重自立,毕业后在街上碰面,仍然会打招呼问好,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最大的尊重,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