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教育持续交流 多角度认识国情 培养家国情怀
面对世界局势急速转变,香港年青一代要把握国家高速发展的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仅要有广博知识、品德素养,亦要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成为建设国家、建设香港的中坚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提到:「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透过让青少年到内地考察交流,亲身观察近年国家在不同领域高速发展的实况,更深刻认识国家,为中国人的身份感到自豪。教育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积极推动国民教育,多年来举办不同交流活动,例如姊妹学校计划、学生内地交流计划、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内地考察等,结合同学在书本所学和现实国情,借着深入观察,与内地同学交流互动,多角度认识国家最新的发展和成就,扩阔学生视野,成就未来栋梁之才。
详细内容教育界的AI 应用: 政校企合作与人工智能素养拓展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成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领域,AI应用正逐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个性化学习之余,有效提升师生的教学体验。然而,要充分发挥AI在教育中的潜力,政校企合作以及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AIliteracy)显得尤为重要。
详细内容建构专业教师团队 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致力推动社会建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为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稳固根基。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能力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键,教育局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肩负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及国民身分认同的重任,因此须具备专业能力和秉持专业操守,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具备国际视野、爱国爱港的优秀人才。政府近年实施多项措施,致力于提升教师的质素,以建设德才兼备的教师团队。
详细内容打造大湾区 国际教育枢纽
2019 年 2 月 18 日,国家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划,标志着大湾区发展迈向新里程。在国家的全面支持下,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添发展动能,为青少年开拓新的空间与机遇。习主席提倡「教育强国」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区域教育枢纽,香港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能够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特区政府亦从不同方面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例如推动香港的大学到大湾区城市合作办学、开办港人子弟学校、两地教师的教育专业交流,以及拓展姊妹学校计划等,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做好人才支撑。
详细内容与时并进 切合社会需要 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李子建教授积极推行教育研究及发展计划,致力加强教师教育的质素,以及促进香港与大湾区及世界各地的教育交流与协作,今年9月正式成为香港教育大学(教大)新任校长。面对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李校长如何带领教大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加强香港与内地及国际的教育交流?今期新校长对谈,特此到访教大访问李子建校长,听他现身说法谈教育新展望。
详细内容CHATGPT掀起教育新浪潮
人工智能发展日益蓬勃,应用范畴广泛,随着 AI 聊天机械人程式 ChatGPT 的面世,更在教育界引起广泛讨论,惟学界忧虑生成式 AI 会被用于作弊或剽窃,因此有学校宣布禁止使用 ChatGPT,以免影响学习。但有专家则认为可借着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优化传统教育体系,利用 AI 工具减少学生的学习差距。今期《教育专业》封面故事将集中讨论人工智能,以至 ChatGPT 为教育界带来的影响,分享如何正确应用 AI 工具,从而提升教学效能。
详细内容《2023-24 年度财政预算案》有关教育的主要政策措施
优质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关键,人才是香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与推动力。香港的未来,取决于能否持续供应大量优秀人才以应付市场所需。因此,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并大力投放资源,提升教育质素。2023-24 年度《财政预算案》,在教育方面的经常开支将增加 63 亿元至 1,040亿元,占政府总经常开支 18.6%,是政府开支的一个重要部分,持续为香港贡献发展动能。
详细内容照顾多元发展 成就非凡出路
教育目的为社会培育人才,过去两年香港本地劳动人口流失近 14 万人,因此特首李家超在《施政报告》提出「抢人才」,以强化香港竞争力。张建新校长认为除了「抢人才」外,亦应将培养人才的焦点放在教育体系上,参考国家「二十大」提出育才造才的未来新人才战略,将培育人才划分为普及化和拔尖两个层次。
详细内容创建双轨升学阶梯 培育应用人才 迎接社会变革
受传统文化影响,香港的教育制度以考试为主,不论学生还是家长,均认为如想创造明亮前程,升读学术型大学是不二之选,如未能成功,则出路狭窄。分析数据,香港每年学位课程总收生已达到33,000个,于48%适龄学生有机会接受学位教育下,毕业生却面对就业困难及薪金下跌的困境,这种错配现象,成因及问题是什么?
详细内容教育在家,教学在校。一场教育的叩问: 学校以外, 教育还能是什么?
在香港,一谈到教育,家长比较倾向于关注子女入读哪间名校;哪区校网最好;成绩若要优异,学童非去哪间补习机构不可,追求分数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教育子女成了学校的责任。然而,成绩以外,教育还可以是什么?曾于加拿大修读社会儿童心理学及于美国修读教育系博士课程的陈美龄分享说:「学校只是帮助教导学生知识,真正的教育,是发生在家中的。」家校合作,不只是潮流,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