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时代发展需要 重视培训高新科技人才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教育专业25期 何杏研小姐 公共政策 科技人才 专上教育 郑强教授

现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全球经济随之加速转型。人工智能、绿色金融等崭新领域纷纷进入大众视野,社会对高新科技人才求贤若渴,不少国家甚至改革教育制度,培训相关专业人才。香港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设港深科学园,但高新科技人才才是国家的重要资本,因此教育制度需赶上变化,一成不变只会被时代洪流所淘汰。

据教育局资料显示,现时超过七成学生有机会接受专上教育;约五成可入读学士学位课程。香港所面对问题从来不是缺乏学位教育,更值得让我们深思的是,学位教育能否为学生提供适切支援,以应付社会需求及变化。教育理应是一个持续提升、开阔思维的学习过程。教育不能像过去般,只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更重要的是反思及改进教育制度的韧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成就多元出路,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不同学生都能发挥所长。

打破传统固有观念 发挥学生多元潜能

笔者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社会对「一纸文凭」的坚持可谓根深蒂固,家长对大学学位的追求有增无减。香港的教育制度虽打着多元发展的旗号,向社会大众宣传「求学不是求分数」,但本质上仍是唯分数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沙纸」的价值,单一的课程和考试模式,局限了学生的多元发展,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时至今日,科技变化的速度使学校部分所教授的事物已经不合时宜,位处淘汰边缘。现实生活例子亦告诉我们,即便毕业于顶尖大学,学位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够找到工作。

审视教育评核标准 支援学生生涯规划

来自浙江大学的「网红校长」郑强教授,谈及社会上的一些教育弊端。他认为现时整个社会风气乃至家庭培养上,过于着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以评分考核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长久下来,社会培养的下一代都会缺乏创新精神,学业成绩只是读书生涯的其中一个部分,成绩优秀并不表示对社会甚至国家一定有所贡献。不论内地高考还是本港DSE,其评核准则过於单一,导致难以发掘各个领域的专长人才。整个教育氛围将关注点集中在公开考试上,而欠缺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终生学习的资源投入。我们需要反思教育取决于过程还是结果,假若继续忽视学生成长过程的引导,往后本港的创科发展,以及培养高新创技人才只会越发困难。

公共政策分析員何杏研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