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艺术时光:透过艺术与孩子深入对话

文: 教育传媒

香港教育杂志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香港教育杂志71期 艺术教育 艺术治疗中 自由绘画 禅绕画

随着逐步有序恢复全日面授课堂,刚适应网课生活的孩子马上又逢巨变,需重新适应回校上课的学习模式,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陌生的社交圈子,加上不少学校为追赶学习进度,把课业与考试排得密密麻麻,导致家长和学生都加紧操练,希望急起直追,却忙得焦头烂额,喘不过气。在情绪不稳或感到挫败时,与其继续囫囵吞枣,不如暂时让孩子放下课本,齐齐动手创作艺术—有研究指出欣赏艺术或从事艺术活动时,高度紧张的精神会得到宣泄,具平静内心,疏理情绪的功效。亲子创作同时能重建愉快的亲子时光,培育孩子多元技能,让孩子在成长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前。

艺术治疗是什么?

艺术治疗是心理学中常见的治疗方法,鼓励透过动手创作来传递和表达内心世界,从而释放消极和不良情绪,亦是正向教育中经常套用的活动之一。与传统艺术不同,艺术治疗没有严格的审美制度,更重视人的参与度和投入感,主张在安全和被接纳的环境下进行创作,并透过动手创作和事后描述作品,表达个人埋藏的情绪和思想。创作过程中,孩子除了会更舒坦地表达自我外,亦可透过重塑再现对自身情感有更深刻的发现。如孩子可在专家的指导下,以泥胶黏土为难忘的事件创造场景,进行「立体重现」(reminiscence),将当下情感再度连接,并试以抽离和换位思考的方式诉说感受,提高觉察能力。有不少心理学家会通过艺术治疗与病人进行互动,从而作出诊断和治疗。

外国研究同步指出,虽然在家进行艺术创作,称不上专业艺术治疗,但当人感到压力时,艺术创作能有效地帮助缓和情绪,同样具备自我疗愈的功效,即便简单如亲子一同剪纸,亦能建立自然愉快的氛围,分享感受,令子女感受爸妈的关怀,从中互动中得到抒发与启示,建立更正面和紧密的依附关系。

多元媒介 更符合孩童天性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能力,而艺术作品可以展现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并透过情绪的再体验,重新带动认知与行为层次的转变。相比其他解压活动,亲子艺术活动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广泛综合不同媒介,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游戏等,以非语言的表达方式,释放父母与子女的情感经验。常见的艺术活动,如绘画、拼贴、黏土(claying)、手工艺、音乐、舞蹈和摄影不但能建立审美能力,培育孩子的感官感展,亦能达至亲子同乐,建立正向关系的作用。近年, 自由绘画(Art jamming)、禅绕画 (Zentangle)、和谐粉彩大行其道,经常套用至艺术治疗中,全因这些艺术活动十分切合沟通能力未发展完善的孩童,亦更易导出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作出排解。

加上,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热爱鲜明艳丽的色彩和图案,喜欢剪贴,折纸,也喜欢画画,涂鸦,又善于角色扮演,而且艺术创作没有规则和框架限制,在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家长亦可从中观察孩子的强、弱项和性格特征,从而设计更多训练,启发孩子多元智能,过程亦能建立深刻的亲子回忆,完善关系。

亲子齐创作4大要诀

1.寻找生活中的艺术素材

除了家中常备的材料和工具,如木颜色、粉彩、剪刀、胶纸、胶水、泥胶黏土、各类色纸外,家长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一同发掘能二次创作的艺术材料,并透过搜集创作材料,锻炼子女的创意和探知能力。如按照四季变化和节庆剩余物资进行创作,例如夏天的海沙、春天的花瓣、秋天的枯叶、中秋剩下的月饼盒、新年的利是封、清洗过的胶樽、玩具车的破轮胎或旧玩偶的棉絮等,再将不同类型和材质的材料一同进行混合创作,如以广告彩重新为花瓣点上图案、把不同颜色的树叶拼成房子、在泥胶中掺杂花瓣,混合出独特花纹的泥胶等,既能培养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力,又可从小培养他们「跳出框框」。

2.按年龄层和发展需要安排创作内容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在于「突触成长」,这使不同阶段的孩子各有成长需要,当中3至6岁的幼童因发展与能力各异,更需家长多加观察,了解孩子发展进度,安排适切的亲子艺术活动,令事情事半功倍。

幼儿期:3至4岁
这阶段的幼儿正值启蒙期,他们对一切贪奇好知,较为好动,在为期不长的学校训练下,能与父母建立简单的讨论,一同完成简单的作品。家长应信任孩子能力,以游戏和故事模式与孩子开展创作,建议以简单的拼贴和绘图训练,提前加强孩子手部肌肉发展和协调性,并作为基础的专注力练习。

发展期:4至5岁
到了4至5岁,孩子开始能将生活中感知的事情,透过艺术创作记录下来,而且随着肌肉发展,他们可更准确剪裁或绘画出心中的想法。这时,家长应提升难度,鼓励孩子为创作成果进行加工,并放手让孩子进行单独任务,甚至允许他们作为创作的主导角色,引领自己进行制作。

成长期:5至6岁
孩子到了5至6岁,其生活经验已甚为丰富,脑部发展亦渐趋成熟,对于「剪」、「折」、「贴」等手工技巧亦逐步提高,能完成更复杂的创作。家长可透过指导,鼓励孩子从作品中延伸,突破框架,表达个人想法,从而培养良好的分享习惯,令他们长大后更自信敢言。

3.转换心态—─紧密合作,好玩至上

许多父母为培养孩子艺术天份,经常购买声称能提升创造力的玩具或手工材料包,然后就由子女自行完成。然而,这种方法可能无法达成父亲的原意,孩子往往因缺乏指导,而一味模仿,缺少表达渠道,难以建立个人想法。相反亲子共同参与创作,不单可令家长透过互动,了解子女性格特质,同时亦可令父母一同放下烦忧,重获童趣,建立更紧密的亲子关系,令孩子感受父母全心的陪伴。

4.让孩子天马行空 不作否定

著名艺术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学习如何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却花了一辈子去学习如何画得像个小孩。」可见孩子与生俱来就是出色的艺术家,他们富有才情,想像力令人叹服,而且孩子的每件作品均代表了他们个人的潜能体现,也是自信心的来源,故此在亲子创作过程中,父母不应套用成人想法,频频纠正和否定孩子的创作,像「云不是这样画的」、「猫不会在天上飞」,这样的说话不但会抹杀孩子的创造力,更会令他们感到挫折,往后不敢创作,窒碍了子女的创意天才。

親子藝術時光:透過藝術與孩子深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