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与社会发展科 培养学生慎思明辨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育局公民与社会发展组 教育专业第19期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 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女士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 (课程发展)陈碧华博士 总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林思娴女士 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李维俭博士 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李杰泉博士 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梁秀雯女士 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周志良先生
「多角度思考有别于正反二元论,这是更佳的思考模式。学与教的宗旨和目标没有改变,包括︰国民身份认同、慎思明辨、尊重、包容等。教育局期望老师发挥专业,有所承担,正向地引领学生成为良好公民。」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女士

「凭空讨论十分危险,因为欠缺知识基础,很容易会被误导而不自知,所以公民科的课程宗旨强调加深学生知识内涵,学习多角度思考,最后才能成为独立思考者。」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课程发展)陈碧华博士

通识教育科(下称「通识科」)推行已超过十年,一直有不少教师反映,指课程范畴太广,难以完整教授整个课程内容。教育局于 2021 年 4 月公布高中四个核心科目的优化措施,包括以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下称「公民科」)代替通识科。四个核心科目的优化方案将于 2021/22学年在中四级开始推行,希望腾出时间和创造空间,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多样性。公民科课程贯彻通识科的理念,内容及课时大约为原来一半,重视建立学生稳固的知识基础,培养他们慎思明辨能力及提升公民素养。

订立三大主题 回应社会发展
  公民科即将于9月落实推行,现时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惟仍有部分老师表示担心。课程发展处表示,公民科并非全新科目,而是承接通识科而来。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女士指出︰「香港人素来处事灵活、反应敏捷,必须对自己有信心,面对课程改革亦可从容应对。」事实上,不少出版社正在编写公民科教科书,预计2022/23学年开始,中四及中五级学生均会同时有教科书使用;而课程发展处亦会持续开发合适的教材,让老师在授课时更加得心应手。
  康陈翠华指教育局同事已预备了不少教材,包括上载该科的《课程及评估指引》,清楚列出主题、课题及学习重点的课程框架,同时提供类型多元化的教材,协助老师处理难点,以及掌握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资料齐备,有助老师备课和施教。为回应社会发展,公民科将原有通识科课程优化为三大主题︰「『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及「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
  总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林思娴指,公民科是高中必修科,所有高中学生需要全面学习《宪法》和《基本法》,以及了解法治,尤其涉及香港部分,让学生更清楚明白香港所担当的角色及作用。林思娴说︰「学生需要了解国家发展,以及国家和香港的关系。这些都是沿用旧有课程,相信公民科老师对上述课程内容应该非常熟悉。」
  学校可于已有的校本教材中选取合适部分,予以调整后于公民科中使用。教育局于2019/20学年特别就高中通识科做了一次专业咨询服务,书商亦从旧有内容中做了些调整,颇多内容可于公民科使用。经过咨询服务后,教科书业界对于教科书应有的内容和表述方法,有更清晰的理解,甚至有家长表示更安心。课程发展处表示,教师不应随便相信网上流传的讯息,以及来历不明的资料,编订教材时更不应断章取义,以免误导学生。

包含内地考察 增进国情认识
  公民科设内地考察环节,虽然不计算在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内,但仍是课程重要部分,必须完成,目的是让
学生实地认识国情,并学习成为自主学习者。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李杰泉博士指出︰
「高中三年内,学校认为时间适合便可以起行,何时何地、旅程长短都可以按校本情况安排。《课程及评估指
引》列明内地考察需要10小时学时,这是指学生于考察活动前的准备,以及考察活动后制作专题研习报告的时间,考察旅程并不计算在内。
  考察内容以中华文化为重点,例如参观博物馆、古迹遗址、名人故居、文物建筑,约占考察行程百分之五十至六十。除了中华文化外,其他配合公民科课程,并与国情息息相关的项目,例如城市规划、创科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卫生,同样可列入行程之内,务求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
  虽然疫情期间难以成行,事实上内地很多博物馆均设有虚拟网上游览配置,局方指若疫情反复不定,学校可以考虑以网上形式进行。

30万元启动津贴 助添置学与教资源
  由于老师需要整体规划课程,教育局向全港中学发放30万元一笔过启动津贴,协助老师添置公民科的学与教资源,例如多媒体、电子学习材料,并配合课程筹组学习或交流活动,包括本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生态游或电影欣赏等。课程发展处表示,该津贴与当年通识科的津贴使用准则不同,因为现时已有通识科的教材与经验,并非由零开始,预计公民科无需要额外增聘人手,老师可计划与全方位学习津贴、姊妹学校津贴、高中学生交流活动资助计划等资源互相配合,作出调配,鼓励学生走出课室,于真实情境中学习。

公民科启动津贴可运用于︰

. 发展或采购相关的学与教资源(包括多媒体及电子教学资源)、应用程式及软件,以及公民科的参考资料;

. 资助学生及教师前往内地,参加和公民科课程相关的教学交流或考察活动;

. 举办能提升公民科学与教效能的校本学习活动;及

. 举办或资助学生参加和公民科课程相关在本地或在内地举行的联校/跨课程活动,促进交流及观摩。


新科目抹杀学生思考空间?—— 充实知识基础、建立立体思维

  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周志良提到,公民科的知识基础于课程中会更实用、更
实在。课程框架设立的三个主题,将按学习顺序来排列。把第一个主题「『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放在最前
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认识「一国两制」的内涵,从而掌握《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的基本宪制秩序,
再由香港延伸,陆续深化国情认识,进一步建构国民身份认同。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课程发展)陈碧华博士认为培养学生慎思明辨十分重要︰「凭空讨论十分危险,
因为欠缺知识基础,很容易会被误导而不自知,所以公民科的课程宗旨强调加深学生知识内涵,学习多角度思
考,最后才能成为独立思考者。」
  公民科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而在现时课程框架下,有两类课题不应在公民科内
教授︰
1. 已删除的课程内容;
2. 不配合中学生心智发展程度的课题。
  这些不应教授的课题,其实原则是与以往相同的,尤其是一些「发展当中的事件」,无论传媒或相关机构组织均未必可以提供足够的客观资讯;而由于公民科教导学生讨论时需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当欠缺客观事实,自然不适宜让学生讨论。

(左起)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周志良、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李维俭博士、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李杰泉博士、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课程发展)陈碧华博士、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总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林思娴及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梁秀雯。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重点

行政长官于202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要改革通识教育科,于2021年落实科目改革,并修订课程内容,重新命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下称「公民科」)。课程改动重点如下︰

.通识科改名「公民与社会发展科」。
.教学框架由6个单元,改为三大主题︰「『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以及「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平均每个主题的课时为45至50课时,三年高中总课时将大减至130-150小时。
.新增内地考察,考察以「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为主题,于高中三年内完成。(评分不涉及公开试成绩)为每所开设公民科的公营中学(包括特殊学校)及提供本地高中课程的直接资助计划中学(直资中学)发放30万元的一笔过津贴,以支援学校在2021/22学年起推行公民科课程。
.公开试成绩汇报也只分别为「达标」与「未达标」。
.删去卷二「延伸回应题」,改为只设一卷,总考时间减为2小时15分钟。
.原有的卷一「资料回应题」占全卷分数七成,新增的短题目及多项选择题占三成分数。
.不设「独立专题探究」,减轻师生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