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会:倡议学校装设电动车充电位 普及电动车配套设施 带动绿色生活文化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教育专业25期 电动车 教育工作者工会 黄建豪主席 东华三院曾宪备小学 简俊达校长 电动车充电位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严重气候问题,为保障下一代福祉,阻止气候恶化的进程已迫在眉睫,其中推动电动车普及化有助减低碳排放,随着油价持续高企,车主转用电动私家车更是大势所趋,根据运输署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3月电动私家车的首次登记数量更超越汽油车,可见电动车的普及已是势不可挡。
教育工作者工会黄建豪主席表示,教工会近期收到大量教师查询,关注学校装设充电位的问题,碍于电动车属于私人财产,而利用学校资源加装充电位,使学校管理层感到尴尬,因此以他所知大部分学校都未有加装充电位的计划。
黄建豪认为,注意到学校电动车使用者的充电问题,教工会倡议在校园增设电动车充电设备,为教职员及到校人士提供使用电动车的诱因。黄建豪说:「环境保护应由校园教育开展,教育界率先踏出支持环保的第一步,相信措施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先导作用。」
释除公众疑虑 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现时政府推广电动车普及的步伐停滞不前,与充电配套不足有莫大关系。根据环境保护署的数字,截至 2022 年6 月底,香港整体电动车数目为33,214辆,而公众充电器只有5,046个,比例不足六分之一,未能足够应付需求的情况下,市民使用电动车的诱因大大降低。
本港现时电动车相关服务承办商众多,其中信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香文伟回应指出:「我们粗略估计全港有七至八成的中小学设有校内泊车位,待他日电动车普及化后,驾车到校的校长、老师和来宾必然产生充电需求,因此我们开始承接大、中、小学的电动车充电工程,收到不少校长和老师的正面回应,反映当中的发展空间与市场需要。」
黄建豪指出,在学校完善电动车配套计划,能起到牵头和示范作用。他和教工会同工就相关构思实地考察时,留意到东华三院辖下的曾宪备小学,早在校园规划之初,已经计划在校内建置电动车充电设备和太阳能发电板,可作为业界借镜的成功案例。
东华三院曾宪备小学简俊达校长高瞻远瞩,从环保趋势、实际使用和教学用途三方面,向校管会分析当中的效益,双方一拍即合,促成此事。电动车充电站与太阳能发电板,两者形成绿色循环,以推动在校园实践环境保护。该例为其他院校带来先导作用,校方相关经验亦能释除业界执行上的疑虑。
用者自付原则 释除业界执行疑虑
简校长接受访问时,回想东华三院与校方规划整个校舍的时候,留意到环保意识抬头,电动车越发普及,香港更将在2035年全面停止燃油汽车登记。有见及此,校方希望将可持续发展元素融入整个校园规划当中,从建设绿色校园着手,设置符合绿色建筑理念的相关配套设施,使到整个学校环境更符合多元教学和时代需要,以身作则协助社会推动环保工程。
简校长表示学校位处北区,地理位置较为边缘,希望把地理劣势转化为推动环保的助力。校方留意到学校教职员、学生家长和到校嘉宾均有驾驶习惯,以及使用学校停车场的需要。假若提供适当的配套设施,为他们提供驾驶电动车的诱因,将有助社会去开展推动环保工程。此外,整个电动车充电配套工程的执行落实中,校管会协助校方设置相关的基础设施,规划用电的处理,并推行用者自付的原则,既符合实际需要,亦能协助推广电动车普及化,实现零碳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环保融入教学 引导学生探索思考
教育界近年积极推动STEM教育,惟课程普遍局限于人工智能与编程语言等范畴,未能从日常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多元学习兴趣。曾宪备小学将环保元素结合STEM的日常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学习环境,让全校学生有机会接触绿色生活。以校园环境作为教学实例,同学透过电动车充电站与太阳能发电板,认识到整个环保能源的循环过程,让学生得知汽车虽然耗费能源,但只要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将其环保化,便能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透过学校推动全校参与,配合教职员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了解能源的使用,以及怎样节约用电,这些都是STEM的重要一环。
让学生跳出书本框架,将创新科技与环境保育融入学生的学习成长当中,使学生明白科技带来便捷之余,亦需在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校方此举印证STEM不仅是一门学科,更能让同学们应用在生活当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培养观察力。透过学校教职员与学生家长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绿色环保、爱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令学生得悉自己日常的一小步,能为保护环境尽一分力。
从教育开展 创造环保协同效应
多年来,香港学校就环境教育开设了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但若要实际执行环境保护,则要从生活做起。黄建豪指出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人翁,从校园开展并实践环保理念,最为适切有效。学校制定环保措施、提供相应的校园配套,让教职员以身作则,教育下一代实践环保生活,达致正面的宣导作用。透过建设绿色校园,让全校师生身体力行,过程中教育学生履行公民责任,学会如何善用资源、爱护地球,借此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公德心,共建绿色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