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
设计学习框架 聚焦情意教育 让知识融入生活 学习不再与己无关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案分享
自然
胡素贞博士纪念学校
常识科
罗其斌
家居污水
海洋
污染
情意教育
人和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必须互相依赖才能生存。港人日常生活产生大量家居污水,包括清洁家居及梳洗时所产生的废水。这些污水排出大海后不但影响海洋生物生长,更有机会令牠们中毒致死。胡素贞博士纪念学校常识科老师罗其斌就常识科中水质污染的课题,特意与他的教学团队进行深入反思,设计出「辨、便、变」学习框架,配合「情意教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方面掌握科学过程技能,另一方面能更全面辨析家居污水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培养出保护海洋的价值观和行为。
罗老师观察到学生平日只把知识生硬地塞进脑里,甚少考虑学习或知识对个人的意义,以致所学知识与生活行为割裂。于是他与几位教学团队设计「辨、便、变」学习框架,借助思维工具,训练学生把知识连结生活。在资讯泛滥的网络时代,学生可轻易从互联网或社交媒体等途径学习,但他们未必懂得如何辨别真伪,也容易把知识混淆。学习框架中的「辨」是一个思维过程,反复培养学生分辨、辨析和明辨知识的能力。学生透过进行实验,明辨各种家居污水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反思水质污染与他们的关系。
「辨便变」学习框架 提升学习效能
第二个「便」代表便利,便利他人、环境和社会。罗老师深信,教育其中一个意义是让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不论学习甚么知识、进行任何科技设计,都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要利他。所以罗老师利用实验中生物状态的变化,引起学生对生态危机的关注,反思过往行为,建立保护海洋和便利环境的价值观,唤起他们的责任心。
让学生有能力把探究后的知识融会贯通,连结到生活,才称得上是好的教育。故此,「变」是指知识的多元性,以及运用时的灵活性。课堂着重让学生明白知识对个人的意义,并针对个人生活行为,作出改善。罗老师指因为同学缺乏生活经验,而这部分涉及应用,所以是最难实行的部分。他建议教学者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丰富他们的经历,增加运用知识的机会。
结合情意教育 改变学生行为
科学实验讲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理性分析。罗老师笑指自己以往采用较理性的方法,教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技能,或透过活动,以平铺直叙叙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次遇上水质污染课题,他尝试用「情意」教学方法,丰富同学与课题相关事物的情感连结。他认为情意教育有3个重点,包括要与学生自身生活有关、为学生提供情感经验平台,刺激五官、教学涉及解难元素,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成功的情意教育包含数个步骤,分别是「引起关注」、「呈现价值」、「分析」和「选择再思」。课堂初段以环境问题作切入点,用不同生态灾难图片和文字刺激学生五官,引起情意关注,带出课题重要性。学生进行实验时,会观察小鱼在不同家居污水下的生命状态。他们在过程中建立情意感历的实验平台,其情感与鱼的生命得到连系。实验时鱼的状态变化刺激学生的视觉和情感,再次强化他们的情意感知,使他们产生同理心及引发解决问题的动机。
疏理情感 渗入生命教育元素
教学另一个重点是疏理学生情绪,让他们建立正确生命价值观,同时不失对科学探究精神的理性考虑。罗老师表示学生在观察鱼的生命状态变化时,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意价值,部分学生对鱼的生命状态改变感到焦虑,亦有学生会有「兴奋玩弄」的错误价值观。故此,老师有必要进行疏理情绪的工作,避免学生情感泛滥,无法以理性态度进行实验。实验完结后,罗老师也需要把同学的情绪引导至正向的价值发展,教导他们珍惜和尊重生命。他亦向学生解释,在科学探究的视觉下,有时要依赖低等生物来进行试验,例如今次选用的是渔场用作喂饲大鱼的小鱼,为了更深入了解海洋污染情况,建构保护海洋的价值观,这次的感历其实富有意义。罗老师认为,教学者必须熟悉学生性格,才能根据学生的情感脉络来疏理他们的情绪。
课堂完结后,罗老师着学生纪录家里的污水状况,七成以上学生有改善行为,例如缩短洗澡时间。不过令他最惊喜的,是有学生受到启发,善用果皮制作环保清洁剂,推动环保工作。最后,他指是次教学的成功全赖团队的支持和帮忙,未来会继续使用「辨、便、变」学习框架,结合情意和生命教育,让学生反思个人行为与水质污染的关系,从而约束自己,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