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养阳 疏肝健脾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中医 保健 李逸姗

【《教育专业》月刊】香港的春天温暖潮湿,但又乍暖还寒,感冒、过敏性疾病、胃肠不适、头痛头晕、心烦失眠等都非常多见,适逢教务繁重、休息不足的时期,尤其令人困扰。

适度升阳 行气化湿

春季的特点从中医角度可概括为主阳主升、主风和主肝。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亦随之上升发散,新陈代谢更为旺盛。香港属岭南地区,湿热之气偏盛,湿气性质黏滞缠绵重著,容易抑压和阻塞阳气,正常的水液代谢受阻停滞,久之便会变成寒湿、湿热困于体内,加上阳气不足,便会出现困倦头重、周身酸痛等「春困」的表现。

食疗中常用黄蓍(北蓍)、党参温补阳气,用姜葱蒜芫发散阳气,湿气太重时可配合健脾食疗,例如清补凉、山药(淮山)粥等。阳气升发太过则易头痛头晕、心烦易怒,甚至影响血压升高,可食用清热生津的马蹄、莲藕、蕃茄等,和饮用下文疏肝养血的花茶。

养护阳气 抵御风邪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走窜变化,春季风气当令,风邪侵袭肺部咽喉和皮毛体表,易引起感冒咳嗽、皮肤敏感,如兼夹寒湿或湿热不但更难痊愈,而且经常伴随胃肠不适,过敏性疾病如鼻敏感、哮喘、湿疹等,春季都特别易发作。因此中医十分注重春天阳气、肝气的适度宣发,让气血携营养顺利滋养全身,正气在外防卫,躯散风寒湿热等邪气。为了保护体内阳气,平日应避免冒雨当风,尤其注意颈肩背部保暖,薄衣多层,常备颈巾或有帽的外套,不时饮用温水。初起感冒如见怕冷鼻塞、鼻涕小便偏透明,可用紫苏叶、生姜各6克沸水冲泡饮用;如见怕热咽痛、鼻涕小便偏黄,则可用薄荷3克,菊花、桑叶各6克泡服。

疏肝养血 健脾化湿

肝主疏泄,负责疏通、推动人体的气血,脾主运化,负责饮食的消化吸收,肝脾调和则气血充足而运行顺畅。春季本来肝气旺盛,易肝强脾弱,特别是生活节奏紧张、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饮食不定时节制的人,脾胃更易受伤,春季便易肝郁化热、脾虚湿困。肝气郁热不畅,出现头痛易怒、口干苦、目赤涩、胃口差、大便不畅的表现,宜疏肝解郁,滋阴养血,可用玫瑰花、菊花各6克,麦冬、枸杞、桑椹各5至10克,泡茶饮用。

平日应少食寒凉生冷、油腻煎炸和过甜黏硬的食物,以免滞碍脾胃,适时开抽湿机和晒太阳,可用茯苓(云苓)、白术各15克,以3碗水煲30分钟饮用,散寒和胃可加生姜2片、陈皮1片。

结语

中医视人与自然为一个整体,季节气候和居住环境都会影响个人健康,春季季节特点与常见疾病的治病原则、养生方法息息相关;透过了解春季特点和注意事项,适当地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便可尽量避免身体不适和改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