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教育愿景 港师如何受惠? 港人子弟学校 港师发挥专业配合课程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大湾区 教育 港人子弟学校 纲要 一小时生活圈 黄锦良 培训 薪酬

【《教育专业》月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较早时公布,提出在广东建设港人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早前教育局回应《纲要》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教育局倡议由办学团体到内地设立港人子弟学校,教育局只会提供课程框架与技术支援,为办学团体与内地部门穿针引线,不会参照直资模式,提供按学生人数计算的单位成本资助,认为有关工作可交由办学团体负责。

本港的学校在管理、师资培训和校本课程方面均有独特的优势存在,《纲要》里面的建议,是将香港好的经验带回内地,为本港的教育寻找更多出路,有更多机会去发展。
——教联会主席黄锦良

据统计处数字显示,香港目前约有52万人长期居于广东省。截至2016年,赴内地高校就读的香港学生超过1万5千人。随着《纲要》推出内地港人子弟学校的建议,中央预料未来会有更多香港人到大湾区发展及就业,其子女在区内接受教育问题,与及香港学校课程的衔接也需作详细考虑安排。

教育局早前回应《纲要》提及于内地设立港人子弟学校,解释当局会于政策及资源上提供协助,暂毋须以公帑营运模式,于内地开办以香港课程为本的学校,亦不会提供按学生人数计算的单位成本资助,认为有关工作可交予办学团体负责。

无缝衔接本地课程

《纲要》的建议,首先对于长居内地港籍学生而言,提供各项的好处。教联会主席黄锦良倡议,港人子弟学校提供以香港教育局核准的课程框架和适用书目表,要符合居于内地的港人子女的学习需要,减少学童因转校的不适应,也便利他们日后回港升学。当局建议新校涵盖小学至初中,办学团体可视乎需要开办小学至高中课程,意味学生可以「一条龙」升学,报考DSE和本港大学课程。港人子弟学校的设立,为港人的子女带来便利,让他们可以无缝地衔接本地课程,再不需要舟车劳顿往返内地及香港读书,港人又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在内地工作,达致双赢。

当问及如何解决学费津贴及办学团体营运经费的问题,黄锦良认为特区政府有责任提供学费资助予港人子女,他建议当局可以参考现时「钱跟人走」的资助模式,按实际收生人数拨款资助。至于支援办学团体营运方面,内地政府可资助办学团体兴建港人子弟学校的费用,甚至是提供土地,让办学团体可安心地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服务。


近三万字《纲要》草拟近两年

早前国务院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文本,把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列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 香港的角色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早已于2017年3月已经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经过近两年的酝酿和草拟,近三万字的《纲要》文本才能正式出台。

至于《纲要》对于本港教师的好处,是港人子弟学校对于本地教师有迫切的需求,而往内地教学则可为港师提供新的就业选择。黄锦良解释,本港适龄学童人口波幅,政府一直研究长远方案纾缓「超额教师」的问题;加上接受师训课程毕业生供过于求,《纲要》提倡在内地设立港人子弟学校的建议实在可行,由于这些学校应采用香港教育局的课程框架及适用书目表上的教科书,才能无缝地与香港课程接轨,因此港人子弟学校对香港教师有现实需求,给教师提供多一个选择考虑。事实上,除了「超额教师」,香港现时仍有大量合约教师未能转职,也有不少准教师仍未能找到教席,只能从事教学助理工作。黄锦良指出,香港居民考取内地中小学教师资格,是政策上的一大突破,让这批同工在内地教学,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中港两地学生透过交流,分享科研成果。
图为2018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活动周
参加学生合照。

培训及备试课程 助港师内地注册

不过,现时教师在内地执业,也要面对不少困难。首先现时《纲要》并没有明确提出支援往内地执教港师的具体配套,以致令有意到内地执教的教师却步,因此对于港师的吸引力未必太大。现时香港的教师注册,只需大学毕业、经过师训课程取得教育文凭便可;但是,内地的教师注册则需要考试,包括教育法与本科知识。换言之,香港教师要到内地执教,必须通过考试取得内地资格,过程中教师需要有合适的配套,包括接受培训及备试课程等。

其次,是工资水平问题。从现实角度来看,现时内地全职教师,以深圳小学教师薪酬水平为例,现时普遍薪酬最多只有港币一万元;但在香港全面学位化落实后,新入职教师薪酬约三万元。因此,两地教师在薪酬上仍有较大差距,亦未必吸引香港教师。黄锦良指出,如果要在内地发展港人子弟学校,必须考虑到两地薪酬差距的问题。然而,他指出薪酬并非唯一指标,教师还须考虑教学环境、生活指数及发展方向等因素。

如果要在内地发展港人子弟学校,
必须考虑到两地薪酬差距的问题。

大湾区规划纲要教育重点

1.鼓励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

• 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
• 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
• 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

2.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

• 在大湾区为青年人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和志愿工作等机会;
• 强化内地和港澳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
• 开展青少年研学旅游合作,共建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3.推动香港学校与大湾区内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

• 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

倡议学童「钱跟人走」 有利争取薪酬资历不变

教联会可以发挥甚么作用?黄锦良表示,大湾区教育是一种新模式,没有先例可援,教联会将向教育局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提倡当局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制订学费津贴模式和对教师跨境聘任的政策,以助教师们共同融入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黄锦良续说:「长远而言,若是港人子弟学校的学生可由政府津贴资助,真的做到『钱跟人走』,特区政府也可以考虑,港师由教育局支薪,福利与薪酬不变,让他们可安心地到内地教学和生活,相信会为有心从事教学的老师,提供多一个选择。」对于北上港师的支援,黄锦良表示,该会于稍后推出系列进修课程,以助他们应对内地的教师专业考核。举办不同系列的培训课程给予香港教师进修,并会向内地教育局争取将内地教师资历考试的考场,安排在香港举行,为教师提供便利。

《纲要》另一个重要焦点,是致力推动香港学校与大湾区内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黄锦良认为,《纲要》的建议可以促进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如东莞、惠州和江门等学校与香港学校结盟,两地学校的同学能互访学习,增进友谊,开拓视野,有利教学相长。此外,教联会透过多年来在两地缔结姊妹学校工作上面累积的经验,成为日后推动大湾区缔结姊妹学校工作的助力,让两地教育界通过交流观摩、共同进步。

据资料,截至2018年12月,香港与内地姊妹学校缔结数量已达1,500对,由于交通便利因素,粤港缔结的学校数量已占了超过一半。不过,内地的城市如东莞、惠州等地,与香港缔结的学校并不多。为推动两地姊妹学校交流,教育局于2015/16学年起推行一项为期3年的「促进香港与内地姊妹学校交流试办计划」,为与内地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的公营及直资学校,提供财政及专业支援。为进一步促进姊妹学校活动的持续及多元发展,教育局由2018/19学年起,将试办计划恒常化,并向已与内地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的本地公营及直资学校(包括特殊学校 ),提供经常津贴及专业支援。

港与内地姊妹学校缔结数量已达1,500对, 当中粤港缔结的学校数量已占了超过一半。

现时深圳港人子弟学校
港籍学生班特点

1.收生准则
参加港籍学生班的学生,其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须为持有香港身份证的香港永久居民,或在香港拥有居留权而母为内地居民及父为非香港永久居民的儿童。

2.课程
港籍学生班须采用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并由香港教育局建议学校采用的课程,也须准备学生参加香港公开试评估,包括全港性系统评估、中一入学前香港学科测验和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以衔接香港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

3.教师资历
港籍港生班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圳市教育局规定的有关教师资格,和通过适当的专业训练,并为深圳市教育局接受。香港教育局亦会为有关教师提供培训,以及与他们分享实施香港课程的策略和经验。

4.收费
收费标准与深圳市物价局核准的民办学校学生的收费标准一致。


瞬间看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坚持改革开放肩负重大意义。目标是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发挥三地综合优势,促成区内的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一小时生活圈 开拓教育事业新场景

最后,「一小时生活圈」亦有望成为教师北上教学的助力。随着高铁及港珠澳大桥先后开通,两大跨境基建令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概念逐一实现。《纲要》提及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和创科发展,黄锦良指出,内地的生活指数相对较低,加上「一小时生活圈」的因素,若然政策能配合香港教师现时的薪酬待遇不变,更重要是在港人子弟学校是跟从香港的课程框架教学,有机会让香港老师发挥专业。黄锦良重申,教联会积极参与《纲要》提倡的发展重点,特别是教育部分,能充份发挥支援作用。例如日后在内地较多港人子弟学校的城市,教联会可提供资讯支援,如建立咨询中心或网上平台等,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协助并致力支援本港办学团体,作其后盾,务求让同工安心发展教学事业。

教联会除了关注本港教育发展,与教育局及各团体建立紧密联系之外,多年来亦与多个内地教育部门、工会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合办活动,促进两地教学交流。黄锦良指出,借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教联会将加强支援有志到大湾区发展的本港教师,也希望港人子弟学校能早日落成,为港人子女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方便日后衔接香港的学制,也为香港老师提供多一个工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