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
尊重学生 赢取信任 理解实际需要 以学生为本
教育专业
校长专访
教育传媒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学
邹秉恩
学校管理
《教育专业》一连两期专访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学校长邹秉恩,于第5期中邹校长分享了他秉持有教无类,以大胆和创新的方法,成功替多间学校注入新思维,改善办学质素。来到这一期,邹秉恩跟我们分享他离开了圣公会基心小学后,如何带着当教育前线的经验,担任香港教育学院讲师及高级课程发展主任,处理中小学、毅进和大专等的课程评审及设计工作,以另一角色服务学界。11年转眼过去,他重新走到前线,到圣公会圣匠中学及中华基督教会公理高中书院担任校长,之后又重回当初的起步点,再次担任小学校长,秉承致力服务学界不同岗位的初心。
设计课程 专业支援学校
1995年,邹秉恩离开圣公会基心小学,转到香港教育学院担任讲师,专责课程发展、评审和学术研究,为学院升格大学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其中更曾担任职前培训课程的统筹主任,负责学生的常规学习、选科及实习等工作。任内曾协助设计和执行多个崭新的课程,如教育文凭、教育学士学位、副学位、毅进、语文基准、校董培训等各种在职教师及校长培训课程。邹秉恩形容这个历程与以往有很大分别,由小学校长摇身一变成为大学讲师,除教学外,也需经常进行学术研究和出席国际研讨会。由于多与世界学者和前线学校接触,甚至亲身到校提供专业支援,不但扩阔了眼界,同时对学界有更深入和透彻的认识。
优化校园环境 营造学习气
邹秉恩离开工作了11年的教育学院,到圣公会圣匠中学接任校长,面对更大的挑战。当时学校取录社会上最弱势的学生,他们对未来没希望,对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要令到同学肯回校上课已有一定难度,更何况要提升他们的整体成绩表现,简直是「挑战极限」!所以他为学校重新定位,学生能否完成中五课程只是次要,重点是让他们培养良好品德,为自己找到出路,创造希望。当时电子游戏盛行,学生在「机舖」流连,容易让黑社会份子有机可乘。于是邹秉恩进行优化校园工程,加建了攀石墙、健身室、学习角、自修室等,令同学对学校有更多的归属感,改善学校设施以「留」住学生。
良好的学习气氛能引发学习动机。最初邹秉恩开放课室,说服中七学生下课后留校温习,后来每届学生也要求他延续措施。邹秉恩上任前,学校规定学生不可以穿著皮鞋和校服打球,以致球场长期空置。透过与学生真情对话后,他逐一改善以往政策,不论小息、午饭或下课后,学生都可以自由到操场打球。渐渐地,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不但自发学习,更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在弱势学校来说,殊不简单,证明了学生是可教导和可改变的,只要他们感受到老师和校长对他们的关爱,就算是薄弱的学生,也愿意以自己的进步来回馈学校的。
好习惯能成就未来,坏习惯可毁掉一生。邹秉恩另一个改善学生行为的策略是防患于未然,趁学生尚未建立坏习惯,及早改变他们。他把中一、二年级最顽皮的学生从班中抽离,合并成一班独立上课,并邀请该区的所有教育有心人,包括负责该区的警察义工、不同社服机构的社工,在教育局和政务处的协助下,一起筹办一个专为无心向学、不愿上课兼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而设的校本辅导特备课程──「彩虹教室」。该课程为期约3个月,学生人数不多于12人,由一批热心教学的教师负责;由于该等学生有学习情绪问题,经常迟到早退或逃学,故邹校长为鼓励他们重新出发,容许他们享受某些特权,但必需要同学付出努力去换取。他们可以稍迟上课,但必须维持80%以上的出席率,同时也需为迟到或违规行为「以功补过」,学科学习与行为适应课程比例相若,上午学习中文、英文、数学和通识课;下午著重生活体验与品格训练,以游戏、参观、户外学习等轻松形式进行小组辅导活动。特定课程针对学生特性及个别需要而设计,同时减少了功课量,让学生重建学习兴趣、自律守规。
要教好学生,不是只有惩罚才能奏效,不离不弃、关顾爱护,才是最佳方法。以往学生只要犯上3个大过,就会被赶出校,邹秉恩鼓励学生们「将功补过」,以优点抵销缺点,明言给他们机会改过。此外,他知道学生的成绩表上有不良纪录会影响升学与就业机会,所以他定下了一个新政策,就是以表扬学生优异表现去代替记录学生的违规及犯错行为,缺点、小过、大过的纪录只会记在学校档案里。邹秉恩体恤和尊重学生的政策,成功取得学生信任,拉近双方关系。
开放沟通 与学生对话
「校长之前也是老师,若然升任校长岗位后,觉得身份与其他人不同,这样就很容易碰壁。」邹秉恩指校长并非高人一等,所以他从来不大声责骂他人,即使别人有错他亦会以婉言相劝及良好沟通去解决问题。学生行为反叛,作为校长,一定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从根本解决问题。邹秉恩笑言他会直接走入课室,并藉巡堂探望学生,增加与学生的对话机会,让他们感到被尊重与受重视。此外,他又承诺校长室的大门会常开,并鼓励老师们仿傚。因为有了「以人为本」的政策配合,邹秉恩只花了两年时间,便改善了圣匠的校园气氛,学生也有明显的进步,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肯定和鼓励,才能持之以恒推动校政。
中学大学化 让学生寻回目标
离开圣匠后,邹秉恩来到公理高中书院救亡,迎来更大挑战。学校本是一所直资高中,只招收中四以上学生,除了提供传统文法主流课程外,升中五或其他合资格校外生,可选修获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认可资历架构第三级的职志教育课程,是当时全港唯一一间提供双轨课程的特色高中学校。政府2007年推行12年免费教育,两年后取消了中三升中四的学位分配办法,严重影响公理高中书院的生源问题,2010年后,学生人数按年递减,2012年以后,学校更遇收生危机。
除了面对收生不足的问题,邹秉恩更要协助学生寻回学习目标。学生平均年龄超过18岁,邹秉恩形容这是一班很有个性、背景多元、学习能力薄弱和大多不愿上学的学生,于是他吸收了「彩虹教室」的经验,设计「单元学分制」课程,取代传统的「学年班级制」,亦成为全港首间使用此制度的中学。课程仿傚大学的学分制,学生完成所需修读的单元,取得足够学分后,便获升班或毕业资格。单元学分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由度及自尊,学习自主度提高,学生亦同时培养出自我管理能力。
多年来邹秉恩尽心服务学界,担任过5间津贴或直资学校的校长,尽管邹校长总是谦和地分享经验,但他独有的前瞻性目光,曾让多间学校彻底改进,最重要是无论什么性格背景的学生,他亦用心教导,关心学生需要,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一日为师,终生为师,邹秉恩未来将带着经验,继续与学界共同努力,为莘莘学子创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