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为非华语学生 打造未来的钥匙 一埸会动的中文课!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非华语学生 语文教育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三中学 黄建豪 多元 深水埗 体验式户外学习 少数族裔

香港是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社会,游走于各社区内,我们不难看到不同种族、国籍、肤色的人士,也会听见各方语言。语言是个有趣的东西,是生活的絮语;是文化的结晶,细心聆听,亦可以是场世界的风景。然而,居于香港的非华语社群要融入社区,就需要学好中文,他们的语文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三中学的中文科老师黄建豪教了非华语学生9年,他深信:「我们需要清楚了解每位学生的族裔背景及文化,才能了解其困难,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协助他们融入社会。」

学习语言 走入社区是关键

黄建豪老师回想他初担任中文科老师时,并非一开始就教导非华语学生。当年他来到了现在任职的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三中学时,学校正招收第一年的非华语学生,校长给予的一个偶然机会,让他跟非华语学生结下师生缘:「一开始时也很担心,我事前做了不少资料搜集,也表示碍于文化差异、语言难度等因素,教导非华语学生中文非常困难。但走进了课室,多接触学生,才知道只要用心找寻合适的方法,学生是可以持续进步的!」

教学10年,黄老师发现现时很多本港的非华语学生碍于种种因素,并未能融入主流中文课程,因此他与教学团队著手研发针对性的校本课程。此外,他开始思索非华语学生语言与社区的关系。对于本地学生来说,学好中文是增润;对于非华语学生,中文则是走进未来社会的钥匙,而要学懂一门语言,没有比连结该地方更为有效的方式了。

体验式户外学习 透过中文认识社区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黄老师期望透过学习中文,学生也能看见他眼中的美丽香港。他代入学生角色,思考他们生活上会遇到的情景,设计出以「社区情怀」为主题的跨课程教学计划,让学生学习描写的要诀,亦为学生安排了两次体验式户外学习,透过实地考察,带领他们走进香港街道,同时又可以学习文法。

黄老师及其教研团队为高中非华语学生度身订造了校本单元《初见深水埗》及《等待「伯乐」的旧街道》,其内容取材自生活,学生先阅读了解,然后由老师带他们到文中描述的深水埗及中上环街道作体验式学习,黄老师笑着分享学生的各种有趣观察:「其实学生的心思很细腻,以鸭寮街为例,学生来到后发现原来没人叫卖!而且档主的关系都很友好;当我们来到了香港最古老的街道水坑口街,同学们亲历其景,英军正式占领香港的那一下海面鸣炮炮声,仿佛在他们耳边响起,就是这种情怀及感情,让他们更加爱上这个地方。」

黄老师说这亦是一次跨学科的尝试,以通识科去宏观地理解旧区重建;亦以历史科教导香港史。学生反应热烈,团队们亦大受鼓舞,已规划下一次的课堂会到咸香处处的大澳,感受香港昔日的骄傲——渔港文化。

非华语学生来到上环楼梯街,反应热烈,透过学习中文更认识社区。

不小心触犯禁忌 老师也需学习尊重

作为非华语学生的中文老师,黄老师对于「文化融和」这学问感受犹深。如说10年的「非一般」教学教晓他甚么的话,就是「尊重」不只是学生的责任,老师亦然。他的学生来自不同族裔,有着不同信仰,有锡古克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等,就如一般人,他坦言也试过触犯禁忌:「有一次我没有细想过就以小猪印章去表扬一名穆斯林学生,他没有愤怒,只跟我说明了这冒犯了他们的信仰,我顿时大悟,谨记以后要好好了解学生的背景。」

相信学生潜能 成功无分国籍

人与人之间,误会是因为差异,愿意接纳是因为包容。黄老师举例说为甚么有些家长、教育工作者会觉得部分少数穆斯林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会比一般华语学生较弱?「其实大部分学生为了传承其信仰及文化,放学后要到伊斯兰学习中心学习、朗读可兰经至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黄老师希望大家细想,一位非华语学生说的家乡语言是乌都语,学的是中、英文,读的是阿拉伯文,加上斋戒月等禁食传统,他又怎会不吃力?以上种种也需要老师们走入社群,切身了解才能体会他们的需要及困难,提供适当的教学。

任何人也值得一个闪耀的机会,黄老师深信未来每一位能够改变世界的人,今天也可能刚好是他的学生。他一直以来努力的,是守护每一个学生的机会,为他们做好准备,走向未来。有教无类,是他为师的坚持,亦是他对学生的一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