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多元感官发展(三):音乐质感与触感探索活动(46期)

文: 教育传媒

香港教育杂志 专家分享 杨文婷姑娘 英国注册音乐治疗师 音乐治疗 乐延言治疗及教育中心创办人 香港音乐治疗协会主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不同乐器音色,听起来可以有不同的质感。这些质感可以刺激到我们有不同的联想。今期文章,笔者想介绍一些在家也可以轻松做到的活动,让孩子学习利用音乐连结触觉,培养孩子的关联性思维、探索感官、学习以言语表达触感。

(一)关联性思维:海洋主题

视觉艺术材料:
动力沙*
小石头
贝壳
蓝色水: 可以使用蓝色食用色素(通常加一至两滴已经足够),或是蝶豆花茶

音乐种类:
可以在影片串流网站搜寻「海洋心灵音乐」等字眼。圣桑「动物狂欢节」组曲里面第七首便是以《水族馆》为题。笔者特别建议使用蓝牙喇叭播放音乐,可以获得更加细致音质,令整体聆听的感觉更加具象以及传神。

先播放音乐,邀请孩子合上眼睛,细细品味音乐带来的感觉。

同样邀请孩子合上眼睛,尝试触摸这些物料,可以向他们发问,例如这些物料摸起来是粗的还是幼?是粒状还是一块块的?哪一种质感可以与音乐连结起来呢?家长可以多抛出一些词语,引导孩子尝试以文字表达手中摸到的质感。

进入创作的部分,用一个浅盘子,邀请孩子依次加入动力沙,小石头和贝壳(笔者建议用购买,经消毒、漂白处理过的贝壳比较好),最后可以慢慢倒入蓝色水。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独立能力,家长应容许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根据音乐启发他的想像,由他自行决定这些艺术材料摆放的位置,成为有独特意义的创作。倘若家中有适合的小摆件,也可加以利用,令这个小场景更丰富、更生动。

上文提及,感觉是抽象的东西。孩子很多时候缺乏表达的词语,其实透过感官探索,是培养孩子描述抽象感觉的一些好途径。五官就是感觉刺激,既具象亦抽象,学习描述感官,其实就是学习描述感觉的第一步。孩子自小学会描述感觉,年纪再大一些,接触情绪相关的教育课题时,便事半功倍。

笔者在中小学带领多年的治疗小组或个别个案,很多时候都是做情绪支援相关的工作:为学生减压,亦为他们提供一个难以用言语描述内心情感的抒发空间。很多时候,我发现学生们在自我表达方面能力不高,亦很少有空间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假若同为教育界的同工,相信亦不难发现,香港的主流教育实在缺少了与情绪教育相关的课程部分。中国传统「内敛便是美德」、「待人有礼,要客气」的思想,更令我们生活上习惯收起自己的情感,不轻易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孩子对于自己喜怒哀乐的学习,其实是从小由家中父母作为榜样和教导开始的。所以,笔者希望各位家长可以透过这些小小的音乐艺术活动,在生活中慢慢累积,令孩子习惯与你表达感觉,待孩子再长大一点的时候,亲子之间便有较好的预备,去探讨一些较为内在的情绪话题。

  • 注: 动力沙是砂粒加上硅油,令它拥有不黏手、不用加水也可以聚合、塑形的特性。由于硅油和水不相容,所以动力沙也不会遇水溶解而变得松散。有些孩子不喜欢砂粒黏手的触感,动力沙就成为了能让孩子慢慢接受沙粒感觉的一种物料。动力沙也非常容易处理,故清理烦恼也相对减少,适合在家中使用。购买方法:大型的玩具连锁店都不难找到这种动力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