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执行能力就如运动表现 全凭不断练习 全新任务切换训练游戏 打破贫困学生发展限制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香港教育杂志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知识转移办公室 香港教育大学 特殊教育需要SEN 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 潘纪恩博士 2019美国矽谷国际发明展银奖 儿童执行能力 任务切换训练
2019 美國矽谷國際發明展銀獎 潘紀恩博士 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
2019 美国矽谷国际发明展银奖
潘纪恩博士
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

 

  于日常生活里,我们每天要面对大量必须完成的事项及目标,大至完成一份复杂的计划书,小至打理好各项琐碎事务。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动用了大量的执行能力。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的潘纪恩博士意识到,有些儿童因先天或经济等因素,于这方面的发展有所限制,影响未来成长。于是她和团队共同设计了提高贫困儿童执行能力的电子化任务切换训练,希望透过低成本高效益的培训,配合游戏元素,让有需要的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机会。

任务切换训练 针对脑前额细胞

  潘博士在介绍她与团队设计的训练程式前,先简介何谓执行能力。「其实执行能力人人皆有,多数情况下于3岁就能展现。当中最重要的3大范畴分别是记忆能力、抑制能力及灵活思考,可说是我们日常所需。」他们设计的训练,正正是这三种能力作培训。

  训练游戏本身很简单及共有2个模式,其中一个模式是一开始先向玩家展示一张图片,例如白菜图,请玩家选择「蔬菜」或「水果」;下一关是汽车图,亦以类别为选项,以此类推地持续训练,然而在同一模式下,选项会突然转变成要选答数目「1」或「2」。「透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这样的训练动用了大量的脑部能量,亦能有效针对主控执行能力的脑部细胞进行训练。」

重复练习直至看见成果 优化设计提高动机

  潘博士指出,玩乐并不是他们设计的初衷,亦不是希望制作坊间常见的知识传递型程式(Knowledge Base App),「我们是一个以进度为基础的程式,过程中不停重复指令,有明确的针对目标。我们的对象是基层家庭里小一至小三年级学生。我们会透过与学校合作邀请他们进行游戏,但小朋友玩完都大呼沉闷及头痛!」潘博士笑着解释,亦语重心长地表示训练执行能力就像练游水一样,要进步只有不停地来回练习,达至成效为止,重复性的练习,有时候身体肌肉不免会酸痛,而这个程式正正是训练脑部肌肉所需的工具。

  游戏的设定是一个任务要进行17次选项,20个任务为之一次完整训练,要专注地完成一个「20 x 17」,其实一点也不容易,很难单凭小朋友自己坚持下去,所以团队亦会带上小礼物作为鼓励,其实亦是希望确保他们得到有效的训练。虽然重复的程序是必需,但团队亦花上不少心思,希望尽量提升学生的参与动机,「我们成功为计划争取资源,优化原有画面及声效,加入角色及故事情节等元素,中途亦会有不少鼓励对白,以吸引小朋友继续训练。」

关注贫困学生发展 证实影响深远

  潘博士笑言,训练执行能力不是全新的概念,只是社会大多应用在老人家或脑部受损的人身上。她坦言一般小朋友不一定需要强化训练,亦能于日常生活及教育环境中,取得正常的发展水平。但对于基层小朋友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成长环境上的限制,「我们于研究中观察到有些综援家庭,父母甚少带小孩外出,甚至小朋友本身亦有严重缺课问题,整天留在家中对执行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近十年里,教育界的确开始关注这方面的培训,但仍侧重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SEN)学生的层面。潘博士感慨分享,如若SEN小朋友的问题是先天因素,那基层小朋友面对的,则是后天环境造成的阻碍,同样值得关注。

  综观亚洲地区,潘博士指出这一类的程式开发实属少数,对团队来说亦是试验性计划,能够荣获2019年美国矽谷国发明展银奖,感到非常鼓舞。「更开心的是事隔一年后,我们再次邀请同一班小朋友进行训练,结果发现与未接触过程式的小朋友比较,其抑制能力领先了10%,证明这个设计真的能够帮助执行能力的发展,并持久有效,对贫穷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同步收集数据 寄望电子学习更著重「训练」

  这个以提高贫困儿童执行能力为主的任务切换训练,除了对儿童提供真正的协助外,亦为团队收集了不少珍贵的数据,如玩家选择答案时所需的时间、对错的次数及范畴等,有助建立一个完整的资料库继续研究。「未来亦希望把计划扩展至过度活跃症的层面,更会增设英文版本以收集外国的数据。」

  潘博士最后总结时寄语,坊间对于专注力不足仍存有误解,认为小朋友能投入电玩亦是专注力的表现,其实我们要训练小朋友的,是他们于沉闷环境中,仍能靠意志力坚持下去完成目标的能力。「电子学习无疑是数码世代发展趋势,但我亦希望开发商的视野不只以吸引及游戏为主,亦重视『训练』的重要性。我们要于游戏与训练之间找出分野,才能对儿童提供真正协助,终身受用。」

iOS 下载连结: https://qrgo.page.link/MPY3b

如有兴趣商品化本项目,或进行后续合作计划,请联络香港教育大学知识转移办公室。

如有查询,欢迎致电 2948 7556 联络香港教育大学,知识转移办公室 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