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创科与塑胶资源教育的结合 「惜胶」习惯从小做起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香港教育杂志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科技与环境 环境保育 塑胶资源教育 回收资源 惜胶意识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可持续发展 香港教育大学 科学与环境学系 周卓辉博士 苏咏梅教授 八格塑胶分类回收箱 回收塑胶三部曲 体感游戏
左:科学与环境学系 周卓辉博士    右:科学与环境学系  苏咏梅教授

      香港是繁荣的都市,然而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都市,环境保护议题绝不能忽略。香港教育大学科学与环境学系周卓辉博士与苏咏梅教授一直致力科技及环保教育,于是他们的团队设计了「八格塑胶分类回收箱」,并制作AR教育图书及体感游戏,为学校提供回收塑胶的设施及相关教材,由小学开始推广塑胶资源教育。

 

研制八格回收箱  鼓励分辨塑胶种类

       根据环境保护署统计数字,2018年香港共有11,428公吨的都市固体废物,当中塑胶垃圾占两成一,重量约相等于760架双层巴士。虽然数字惊人,却没有引起社会太大关注,于是周博士和苏教授的团队决定把环保和科技结合,在小学推行「塑胶资源教育-3Rs&3Cs」计划,让新一代从小培养回收习惯。

    计划的核心讯息是「惜胶」,让师生认识3Rs(减废﹑重用﹑再造)和3Cs(清洁﹑分类﹑压缩),学懂分辨塑胶种类,明白它们对环境带来的祸害,建立正确的回收习惯。教大团队整合香港、台湾和日本的塑胶回收数据,发现塑胶基本分成7类,于是设计8格塑胶分类回收箱,除了7种塑胶的专门分格外,亦有一格是回收混合聚合物,即同时包含塑胶和其他物料的物件,不希望漏掉任何「惜胶」的机会。

    团队最初把回收箱放到大学宿舍试验,并在某些楼层用布盖起原有的啡色塑胶回收桶,有些则没盖,比较学生倾向把塑胶投入哪个桶的行为模式。「教大学生将来多从事教育行业,我们要train the trainers(培训老师),替未来的教育者建立相关知识和习惯,再传授给下一代。」苏教授续指,回收箱最初只有塑胶编码标示,当团队把它带入学校时,不少校长反映同学未必有能力分辨各种塑胶,于是团队持续改良,包括在每格加上对应的常见塑胶图案,协助学生分辨种类,又在顶部加置电子显示屏,显示回收塑胶时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鼓励师生回收。

 

制作多元教材  丰富学生环保知识

    在香港教育课程框架中,环保属跨学科学习课题,每间学校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见及此,教大团队推行「塑胶资源教育-3Rs&3Cs」计划,为期2年,在40间学校推行。周博士分享,团队为学校提供教材,有些学校会把环保议题带入常识科,有些则由学生大使在早会宣传塑胶问题,形式多元。

    团队亦设计多媒体教材配套,向学生说明塑胶为环境带来的祸害,让他们建立环保概念。当中包括制作出香港第一本以塑胶资源教育结合AR技术的教育图书,让学生仿如亲历其境去观察鲸鱼的肚内如何被塑胶挤满,或尝试透过减少使用塑胶去拯救海洋生物;又设计《回收塑胶三部曲》体感游戏,让学生学习3C(Cleaning清洁、Classification分类及Compression压缩)概念。

 

学生可按图示或参考编号,把塑胶弃置到相应的回收格中。

 

结合创科与教育  培养惜胶意识

    以往学界未推行STEM前,创科及教育是两个独立的范畴。教大团队明白要令学生有惜胶意识,就要协助他们建立基本塑胶知识、分辨不同种类的能力,以及环保态度。由于回收塑胶涉及科学知识,所以她尝试结合创科和教育,发现两者只要配合得好,绝对能发挥相得益彰的效果。「我们希望学生有相关知识后,能想出解决办法,希望他们运用创意思维,设计更新颖的回收箱。团队亦发布了不少学术文章,讲述如何利用创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这些累积的经验对日后研究有莫大帮忙。」

透过 AR 图书,以故事形式向学生解释惜胶的重要性。

 

让学生共享资源  发挥更大可能性

    周博士与苏教授笑着分享自己曾到校参观惜胶活动,老师让学生把家里不要的塑胶物件带回校,小息时到摊档与同学交换。「有小朋友带了整套塑胶保龄球玩具,最后只换了一把直尺,我们问他怎么换这么少东西,他解释已经玩过保龄球了,唯独欠一把直尺。亲身接触后才知道,原来小朋友如此懂得珍惜及知足。」教大团队乐见学生能学而致用,懂得用共享资源代替购买,相信他们能把这个态度延续下去。

  这次获得一向比较重视创科研究成就的2019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教大团队坦言感到惊喜,深受鼓励。谈到未来发展,他们认为持续性对创科研究十分重要,希望能结合现有经验,再注入更多新技术和元素。「以回收箱为例,未来若有更多资源,可以收集大量塑胶照片,运用大数据研发自动辨认塑胶种类功能,方便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