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科技产品使用习惯 如何衔接大湾区发展——专访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黄锦辉教授(18期)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专家分享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黄锦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IT活动 IT教学 大湾区 奇趣IT识多啲 教育专业第18期 中学IT创新实验室

  由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下称「资科办」)负责的「中学 IT 创新实验室」和「奇趣 IT 识多啲」计划,香港中文
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黄锦辉教授乐见其成,然而他认为计划暂未考虑如何对应大湾区发展,日后可能出现衔接问题。

学校 IT 计划 倡加入内地产品
  政府过去三年投放超过一千亿港元,落实多个创科项目,期望香港成为「国际创新及科技中心」,并成为政府重点政策之一。学界已密锣紧鼓,增强IT 教学活动,加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运算、大数据等技术(简称 ABCD 技术),加深学生对崭新 IT 技术的认识。惟黄教授了解所得,参与资科办计划的学校,大部分跟随本地 IT 市场的潮流,偏向采用微软、谷歌、苹果、IBM、亚马逊、三星等外国科技,这无疑窒碍了香港年轻的 IT 专才往大湾区发展的意欲。黄教授说︰「有中学 IT 老师指出,在本地教育科技市场上,以上述主流产品或服务为主,几乎没有其他选择。老师应多了解大湾区年轻人发展的机遇及需求,并考虑当下资讯科技教学,如何影响学生日后发展。」

打入教育市场 达致双赢
  黄教授回想四十多年前,求学时修读电子工程学,课程中学习了包括 Unix 操作系统、Sun 工作站、C 编程语言、「英特尔」中心处理器、「甲骨文」数据库等电脑科技,毕业后于职场打拼,自然沿用这些工具。黄教授说︰「由此可见,若科技公司有足够远见,主动打入教育市场,是非常奏效的策略,亦便利了学生于职场发展,达致双赢。所以我建议内地 IT 公司可以仿效此商业策略,可以贡献国家,配合十四五规划发展。」
  黄教授认为推动大湾区青年人发展,内地科技公司有着重要的角色。他说︰「内地科技公司若能安排老师与学生到大湾区访问工厂,参与假期实习或创科比赛,必定能加强他们对大湾区创科文化的认识。不仅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及计划未来的想像,同时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大湾区的社会需求,回港后调整 IT 课程和措施,以配合大湾区发展。

应以国家十四五规划为目标
  内地普遍使用的科技产品,例如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在香港学校的使用率偏低是不争的事实。黄教授坦言︰「可惜香港市场太细,内地科技公司未有打算投资在香港市场,更遑论打入教育市场,建立长远的市场策略。然而若内地科技公司能瞄准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目标,透过创科建设促进香港融入大湾区,必然为双方带来不少商机。

拥抱黄金机会 融入国家发展
  中国政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推动大湾区的发展,使粤港澳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更紧密的交流融合。身为教育工作者,黄教授认为应好好装备学生,使他们日后在大湾区顺利发展。黄教授表示︰「很多学校都忽视了在软件系统使用上的地域性问题。以云端运算服务为例,香港使用谷歌,中国大陆只能使用阿里云,而无法使用谷歌。当学生只学懂单一系统,在大湾区的发展便会受限。」若局方可以多走一步,建议学校使用谷歌的同时,也可以教授阿里云等内地常用软件,让学生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亦可紧贴国情。

了解国内 IT 认识国情
  黄教授指,科技教育是国情教育重要的一部份,但大部份人只集中于历史的部份,忽视了国家发展和现
代国情。「简单如中国粮食储备相关的议题,当中同样涉及不同的科技、数学、工程等跨学科知识,但香港学生对于这些议题并不掌握,往往将学术和国家发展割裂。」黄教授笑言科技教育其实是可以很贴近国情,贴近生活。

培训教师 赶上创科步伐
  除了关顾大湾区发展,黄教授亦十分留意现行学校的IT 计划的评估标准。黄教授表示,全球教育界都正面苦思「科技素养」评测:「值得一提的是,由多所英国大学组成的『编程学院』(Institute of Coding)所推出的测试标准已在当地广泛使用,至今已为两万多名参与者进行评估,此做法值得香港教育界参考。相比片面计算学校如何使用拨款,资科办更应该着眼教育效能,应量化学生增值,继而成为标准。」
  黄教授提出,可先由教师培训入手。教师相关培训不足,难以评价学生表现,而且创科不似传统学术科目般有概定框架,很依赖老师对课程的认知,继而设计整合,以达至各科贯连融合。惟现时计划下,拨款只包括购买坊间的硬件和教学活动服务,并不包括对教师的培训。若拨款能包括教师培训,不仅办活动时更顺利,活动后的评估,甚或延续活动,融入为校本课程,全港的创科教育可以推陈出新,赶上创科的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