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步 谈目标
香港教育杂志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佛教沈香林纪念中学 吕恒森校长 香港教育杂志50期好不容易「渣打香港马拉松」终于在上月顺利举行。今年是笔者第一次「正式」参加比赛,因疫情关系,两年前的成功报名,到今年终于能完成比赛。从小就喜欢各式各样运动的我,唯独是不喜欢跑步,过程中,那种沉闷、孤独的感觉,总令我提不起劲。但自知步入中年,朋辈间各自因家庭、工作关系,实在不能像年少时的潇洒,一声之下就能相约外出,篮球、排球,从不放过。因此,跑步就成为我近年参与得最多的运动项目。一对球鞋、一条短裤、半个小时,跑步的习惯就此开始了。
自问是一个运动爱好者,虽然我已经拥有「中厚」的体形,但怎也料不到跑两、三公里已是极限,而于身边擦过,驰骋于跑道之中的,竟然是年长的跑手,他们那种无尽的气力是上天赋予的吗?经过十多次的操练,确实有一点进步,但绝对是微不足道的。每次起步后不久就停下来,是体能上负担不来,还是脑袋指示身体停下?在这沉闷、孤独的跑步过程中,不禁开始跟自己对话,其后更会到网站搜寻专业跑手的分享。就是这样,我开始认真看待这项运动,亦希望能够寻找到说服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
要身体能负担长跑的体力消耗,身体各部分当然需要适应及建构所需。我相信没有跑步习惯的人,不可能一开始就完成42.195公里,因为里数是需要累积的,但我相信脑袋是最重要的改变因素。每次停下来真的是身体器官负担不来?有跑伴、有打气团、有电视直播,结果总是不一样。我相信只要内化自我的要求,就能持之以恒,不断进步,这就是「目标」。
先从「目标设定」做起,订立有难度但可行的明确目标,把终极目标先定下来,然后透过阶段性的小目标作为推动,借以检视及优化进程,达到持续进步的效果。例如两个月内要在一小时完成十公里的要求,大可把两个月分为四个阶段,每两星期为一个阶段,先提升跑步的耐力,累积里数同时亦能保持心率。接着就是加强肌肉及回复等训练,持之以恒,目标定能达到。
其实,「学习」与「跑步」的本质不就是很相近吗?漫无目标的上课及学习,除了容易迷失方向,成绩亦难有突破。本年敝校为所有学生设定了一个名为「自己目标自己定」的计划,透过班主任的努力,带领学生为自己订立最少三个实际而可行性高的全年目标。有的学生为自己定下每天学习三个新英文词汇、有的下决心每天帮忙家务15分钟等。透过定期检视各人的具体推行计划,让学生开启订立目标的习惯及掌握推行方法,并持续检视。相信目标只是近在咫尺,更重要的是计划进行的过程,让自己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