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课时、学时、停课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课时 学时 停课 课程调适 超学科

 

     九月下旬,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专责小组)向教育局提交了一份课程检讨报告 ,并为中、小学课程提出六个范畴(包括:全人发展、价值观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创造空间和照顾学生多样性、应用学习、大学收生以及STEM 教育)的建议。我们这次会先探讨小学的「课程」、「学时」与「课时」、「停课」,让大家思考一下。

 

课程调至适切的向度


  相信大家对「课程调适」并不陌生,以前小学教师曾尝试剪裁课程,把教学内容调整为贴合学生的能力及需要程度。例如,部分学校以「课程调适」的方式,让能力高的学生预先学习较深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容易衔接中学课程内容。此外,「课程调适」亦为有限的课时释出更多空间,让学生从参与多元化活动中学习,学习不再只局限于「课时」内所指定的科目课程,亦包括「学时」,即学生学习的时数。小学科目看似不多,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却多而琐碎,非主要课程内容的学习活动被安排于不同时间内进行,例如:培育学生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提高学生的抗逆能力、勇敢面对生活和成长的挑战与困难⋯⋯对学生而言,无论在上课时间内或课堂以外(如小息、午膳、课后、开放日、考试日⋯⋯),甚或校外的时间(包括假期)都是学习时间,故此,专责小组建议学校运用「学时」概念,让学生的学习可以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

 

超学科跨越知识领域


  为了让各个科目都可以获得更多课时,部份学校已经把语文科(中、英文)的阅读内容转为跨课程阅读、数学科及常识科则合并成为STEM 教育课程;更有小学采用「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统整其课程,以涵盖不同学习范畴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超学科」课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思考及寻求解决方案等学习活动;学生更要运用在不同科目中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及思考,涉及的内容更丰富多元及广阔,有助学生发展生活的技巧及能力,让他们能够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建构知识以及扩阔视野,从而培养学生廿一世纪能力;亦代表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每分钟都是他们的「学时」。

 

总结

  有好的课程设计,也要在「课堂」上教授才可,但受疫情影响,学校经历断断续续停课,「课堂」自然大受影响;即使学校纷纷以「停课不停学」为名,透过不同的方式继续「上课」,但学校停课的日子并不短,无可避免地为学与教带来挑战;教师们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都尝试采用了多元、创新的学与教方式,学生学习变得不能只以「课时」计算,然而课时有限,学生在这段时间,不再只依赖教师教授课程中的知识,他们更致力以电子学习工具持续学习,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所以学生不只在「课时」内学习,他们的学习更包括了自学及网上学习的「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