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与感觉统合失调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香港教育杂志 专家分享 杨文婷姑娘 香港教育杂志52期 音乐治疗 感觉统合失调

笔者刚一连七期介绍以及探讨音乐如何配合孩子的七感发展。今期,笔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感觉统合发展障碍的议题,以及音乐治疗如何在黄金介入期发挥积极的辅助训练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脑部从日常生活得到不同的感觉输入资讯,在脑部分析、组织、传递,然后作出一个适应性的反应,形成该感觉反馈。举个例子,我们拿起一杯热水,手部肌肤的温度感应会将杯的热度传入脑部,脑部整合,发出指令给手部肌肉:如果温度太热,我们要立刻快速缩手,以免受伤;如果温度适中,我们需要调节手指力度抓紧杯子,慢慢抬高手,提着杯喝水。有感觉发展障碍的儿童,会在「感觉调节」、「感觉分析」或「感觉(适应性) 动作(sensorymotor)协调」这三方面出现问题,孩子对感觉反应会较迟钝或敏感。

感觉统合失调问题构成很大的副作用,十分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专注力:高敏的孩子会较容易发怒、惊慌;低敏的孩子则喜欢寻求刺激,或因刺激不足而呆滞、迟钝。这些影响都会导致孩子在学习环境难以摒除「杂念」,专注在课堂或功课上。如果校方发现孩子感统有问题,通常都会转介职业治疗师跟进。而坊间亦有不少机构提供感觉统合训练,内容功能性强,亦会运用很多不同器械(弹床、绳网、隧道、爬梯等),作出针对性帮助。这些活动对孩子来说效能都很好,因为能够对症下药。

音乐治疗对这些孩子的照顾较为全面。首先,各种各样的乐器、音乐律动能提供对感统相应的刺激:不同的乐器对感官的刺激,律动则给予前庭及本体觉刺激。音乐治疗工作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音乐不怕重复。人类感知音乐,乐句即使不停重复,亦不会让人感到烦闷,反而会习惯上重复的音乐模式。因此,孩子并不会觉得参与活动像训练,而活动内其实已经蕴含了训练的元素。其次,音乐治疗师即兴弹奏,在音乐和声、速度、节奏和音色的配合,亦有效反映孩子内在情绪,让孩子得到非言语的途径发泄和纾解负面的感觉。最后,孩子参与音乐活动,能够掌控乐器,这种能力感的培养亦让孩子慢慢提升自信心,平衡在学习环境中面对的挫败感。

大家是否记得前两篇文章,笔者曾经提及一个「喜欢装作跌倒」的孩子?那位孩子有本体觉反应过弱的问题,需要透过身体突然下坠的跌倒动作,借以感受重摔的滋味,来刺激本体觉。当时笔者以弹琴配合孩子在房间内做不同的律动动作,每一次那位孩子「扮跌」的时候,笔者都会特地夸大这个「跌倒时刻」,在钢琴上作出「滑奏」(glissando),并唱「哎呀哎呀唷,唔小心跌亲添!」逗得那个孩子哈哈大笑。很快,「扮跌」和「哎呀」形成了一个有趣互动,孩子会等待笔者的弹奏,很配合地在音乐「哎呀」时刻向下跌,有时候「快跌」,有时候「慢慢跌」,有时候「跟着音阶一步步跌」,玩得不亦乐乎。变着花样地「跌倒」,在孩子眼中,是一个与笔者互动的有趣时刻,笔者在弹奏上亦刻意地作出不同的音乐处理,希望孩子可以利用音乐快慢、高低的元素,进行感觉统合,感知自己身体的身处空间和平衡。利用快乐、有趣的互动来提供训练的动机,不知不觉间,孩子就在音乐的辅助下慢慢进步了。

楊文婷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