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多元感官发展(43期)
教育资讯 香港教育杂志 教育传媒 香港教育杂志43期 杨文婷姑娘 感官发展 音乐治疗在上几期文章,笔者花了不少篇幅去阐述音乐和人们情感连结关系,也介绍了两个活动给家长在家和孩子玩乐。接下来,笔者想用不下于几期的篇幅,阐述音乐于孩子的感官发展之间的联系及其重要性。
在未正式成为音乐治疗师之前,笔者是一位音乐早教工作者,曾到外地接受奥福音乐教育的专业培训。算起来,笔者在幼儿音乐教育以及治疗这个领域,前后已经累积了超过十年的经验,亦观察了很多香港教育发展的趋势。对于孩童而言,在比拼学业成绩、课外活动表现为重的主流教育环境下,学习已不再是乐趣,而是追赶。近年不少家庭悲剧的发生,均是学童身心长期受压,得不到调剂舒缓的情况下,最后付出的沉重代价。正因如此,不少家长都希望能够摆脱传统教育,给孩子一个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新式教育理念有如义大利「蒙特梭利」、德国「华德福」或美国「高瞻学龄前教育」呼声愈来愈高,这些教育法的共同点都是兼顾孩子身心灵的发展,倡导启迪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以及求知欲,透过活动以及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自发、有序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音乐作为艺术其中一种的媒介,正正打入了「创意学习」的这个空间。其实孩子「玩」的能力是与生俱来,让孩子参与五花八门的音乐游戏,糅合不同的创意艺术媒体(例如律动、绘画、戏剧等),能够非常有效地打开孩子成长的一片天。
什么是七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本体觉及前庭觉是脑部的「七感」。0至6岁是儿童脑部发展的黄金时期,可想而知,「七感」就是孩子学习的渠道。人们经常说孩子在这段时期学什么都很快,因为孩子此时对七感体验非常灵敏。眼、耳、口、鼻、皮肤所得到的官能感受,是比较直观让读者们明白的五种感官,本体觉和前庭觉则是较容易被忽略的感觉系统。惟受篇幅所限,本期文章先按下不表。
音乐与七感
心理学家兼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说:「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教育,更是人的教育。」音乐家奥福也说:「儿童音乐基础教育绝不是单一的学习而已,它是结合律动、舞蹈与说白等的经验学习。」神经科学家利用先进的高阶影像工具发现,当我们感知音乐时,几乎大脑的每个区域都起到了作用。诚如前文(第41期)提及,音乐世界蕴含了丰富的资源让孩子对世界进行探索:旋律、节奏、音色(光暗、温度、形象、质感),能够透过不同乐器组合的弹奏表现出来。单纯透过聆听音乐以及接触、弹奏乐器,已经能有效刺激听觉和触觉。音乐内节奏元素能够有效刺激脑部运动皮质区(Motor Cortex),带动肢体律动。而音阶高低、音色变化(强弱、和声效果),能有效提升对空间感的灵敏度,这些元素正正直接影响着我们前庭和本体动觉。
笔者非常享受和孩子们一同上课的时候,见证他们用身体感受音乐、四围事物、道理的过程,让孩童学习音乐,能够有效辅助他们的多元感官发展。至于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更是绝大部份都伴随着不同方面、程度的感统问题。因此,音乐作为一个介入方法,不但可以从情绪调节等心理层面入手,更能够在感觉统合的层面上为他们提供发展所需要的经验,弥补先天过敏或低敏的问题。这些的题目均会于稍后的文章再和大家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