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下学校如何退场? 不应全由照顾后进生学校承担 ——专访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创新领导计划」 副总监曾永康博士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第20期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创新领导计划」 副总监曾永康博士 少子化下学校如何退场 不应全由照顾后进生学校承担

  就适龄学童人口下降引致学校退场问题,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创新领导计划」副总监、荣休中学校长曾永康博士慨叹道:「问题相当复杂,在现时制度下,需要退场的学校多为收取学业程度稍逊的后进学生,以及大量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由这些学校独力承担适龄学童人口下降的结果,对有关学校、学生和家长并不公道。」

办学成效资讯 透明度应提高
  他举例说,适龄学童人口减少三分一,每个学能组别的学生人数亦相应减少,每所学校应收生相对减少三分一,才算公平合理。在资源有效运用的角度下,学校减班可以理解,但学校退场需要考虑有关政策对个别/类别学校是否公平合理及合乎公义,要充分考虑前线业界提出促进教育成效的建议(例如抓紧机遇调整班额,为师生创造必要空间,以配合全人发展及近年各种教育新政策),将影响减至最小。
  曾博士继续说︰「就中学而言,在强调家长选择的市场机制下,应试教育主导加上持份者对全港学校欠缺完整透明的办学成效资讯(例如学校学业增值数据),不少家长单以学校升大学率为选校考虑,收取第三组别学业成绩后进学生的学校,往往被错误标签为办学成效欠佳的中学,因而长期面对巨大的收生压力。在各区学生人数下降的情况下,这些中学要独力承担缩班杀校的结果,成为制度下的牺牲品。」
  在资讯不完整的市场导向机制下,第三组别学校面对结构性收生困难,派位人数减少是必然苦果。曾博士建议︰「在全人发展的教育改革方向下,学校退场不应单纯以家长选择的教育市场导向,反而应全面考虑各校办学的教育成效及照顾学校办学的多元性。一些学校长期照顾大量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和程度稍逊的后进学生,亦是独有的丰富经验。」
  在现时政策的因果关系下,收生不足的学校须证明学校的存在价值,才能决定可否继续营运,实属不公道的措施。要改变此不合理现象,必先由最根本做起︰改革派位机制及调整全港所有学校班级数量与学生人数。有个别研究指出小班教学对提升学业成绩成效并不显著,但教育并不应只狭隘地单一讲求学业表现,学生和学校皆如是。

从根本改变 为学生创造幸福感
  在普及教育下,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很大,曾博士最后补充道︰「『香港校长/教师专业标准参照』强调学生的全人成长,班额下调才能为学校师生提供应有空间,全面落实推动各类体验式全方位学习活动、创科教育、融合教育、资优教育、国情教育等,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关顾,促进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技能及知识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造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