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江小學
由图书教学出发 再结合中文与常识 跨科深度阅读 反思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图书教学
环保教育
中华文化
生命教育
阅读策略
互动教学
全文字小说
跨科学习虽然并非崭新的教育方式,但要做到有深度,连小学生亦能反思人生,当中必然要花些功夫。沪江小学的林淑操老师,其课程主任的身分正好担当统筹跨科学习的角色,并利用由浅入深的方式,由图书教学出发,再配以活动及精准的阅读策略,利用「启发、深度、延伸」的理念,再发展到电子书互动教学及Stem活动,环环紧扣从阅读引发的蝴蝶效应,由此展开。
一切由图书教学开始
2019年,沪江小学的林淑操主任以三年级学生为对象,以《干净的能源 太阳、风和水》作文本,让学生明白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害得地球百病丛生,从而引发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探究和兴趣,发掘值得深入探究的生活课题,并积累科学词汇。林主任说︰「教育局不仅提倡推动阅读中学习,下一步更需要跨课程阅读。由于我曾是环保教育统筹教师,于是萌起在三年班中,加入跨学科阅读合作计划。」图书科提供很多环保主题的书籍,曾进行微型展览,例如图文书《九分钟》、《如果垃圾越积越多》和《自来水的旅行》,巩固基本的常识科知识之余,亦以篇章带动中文阅读。
而当中做深度阅读的图书,原来早已绝版,名为《日渐沉没的乐园吐瓦鲁》,学校只能将书本转为电子教学,在网络中加入互动元素。林主任认为,环保、珍惜资源不应只沦为口号,要让学生多加反思,培养正确价值观后,他们的行为才真正出现改变。她说︰「读《日》书前,我们要同学写下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甚么。当我们一起读过这本书后,发现原来这个名为吐瓦鲁的小岛,由于地势极低,随时因为温室效应造成的海水上升,继而淹没整个小岛,岌岌可危。当一些人连屋企都随时消失,而同学认为最重要的生命、亲人、成绩,原来都已经太远了。」
反思引发行动 疫情中更致力推动环保
面对跨科教学,教师当然也需要顾及时间管理。林主任指跨科教学只需要做课程整合,由本身课程出发,将三个独立课程连结起来。她说︰「反而科目之间有互补作用,例如中文科不用再教甚么是可再生能源,省下的时间便可以实地观察学校的太阳能光伏板、风向仪等设施。而参观完后,又可以在常识课堂上,以环保材料自制风向仪。」一举两得的学习效应,令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有了对环保的反思,面对疫症也会令学生产生多一重体会。林主任指,有学生对于每天花掉至少一个口罩而感到内疚,因为他们知道,口罩的质料无法在大自然中溶解,继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林主任则引导学生思考︰「口罩会不会有即弃以外的选择?例如改为使用某些合乎规格的布口罩,这样是否可行?又或者,既然无可避免需要使用即弃口罩,会否可以在其他地方上为地球与环境作出一些弥补?例如戒掉购买樽装水、减少用电用水用纸等等。」运用常识科的多角度思考,让小朋友更身体力行推动环保,是非常理想的学习模式。
在校本中渗透中华文化
中文科与环保教育,总让人觉得两者之间的鸿沟较大,但林主任引述《孟子.尽心上》一句︰「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然而此句,对小三的小朋友来说会否难以理解?原来沪江小学在校本教材内有教授中华文化,当中涵括了不少文言句式,在长期的浸淫下,同学对于这些经典文言句式并不陌生。尤其中国文学内本身就有大量歌颂山水的文章,世间万物均需要关爱,只要以此为核心,连系中文科与环保教育,自然不难理解当中的关联。
林主任认为课程到此还未完成,她已将学生的阅读再推高一个层次︰由图文书推向全文字小说《寻水之心》。她说︰「原来只要小朋友愿意,即使再厚的书,他们都愿意阅读。」而林主任亦已准备由环保主题再推向生命教育,让学生从阅读出发,在生活与生命中,拥有更多不同层次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