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创立GMoodle 数据为基础的网上平台 评估学生小组活动表现
教育资讯
香港教育杂志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GMoodle
网上互动平台
人工智能
全新学习模式
香港教育大学
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
林惠民博士
加拿大国际发明及创新比赛银奖及特别奖
升上大学后,许多功课都需要以小组形式进行,讲求团队协作精神。组员能有效地分工合作固然是好事,但亦有不少学生会互相投诉,指责彼此没有尽力。香港教育大学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林惠民博士研发了网上平台GMoodle,收集数据评估学生小组活动表现,老师可以了解小组内每个同学的付出比例,从而客观地评分。
公平评分机制 减少学生争拗
以往每逢学期末都是林惠民博士苦恼的日子,因为学生相继投诉组员对小组功课不闻不问,未曾贡献一分力,却因团体计分制关系而与其他付出的组员获得同样分数。林惠民博士分享:「即使他们把手机对话内容给我看,我也很难定夺谁是谁非,也试过派分表给他们互评,但发现太主观,有机会出现针对的情况,对同学不公平。」于是她研发GMoodle教学平台,令老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数据了解学生对小组的贡献,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
善用功能 评估学习进度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个人的GMoodle帐号。学生登入后可在网页顶部见到自己的分数,以及班里的平均分。「我学期初就跟学生表明所有小组活动都有纪录,他们可在上面合作和讨论,遇上不懂的问题也可在平台上互相解答,不用积累到学期末才解决。」
林惠民博士创建平台时,特别加设"WIKI"功能,用百分比显示组员的工作进度。「例如同一组内,有同学的参与度是八成,他的组员只占两成,老师就会知道有工作分配不均的问题,然后适量调节分数。」另外平台亦设Post(开帖)和Reply(回应)功能,以学生使用这些功能的次数作指标,检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学习 投入度增加
「很现实地,分数会影响学生的投入度。」林惠民博士笑指,当学生知道自己的课堂和小组表现也会计分,便变得积极主动。她举例指自己的课堂比较多活动,有些是小组讨论,有些是绘制心智图,有时她忘了叫学生把习作放上GMoodle,学生反而会提醒她。
「我觉得GMoodle使老师和学生各有得著,老师会知道同学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对于没有IT背景的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新尝试,另外以往学生在提交功课限期前一星期才会冲刺完成,学习平台清楚显示他们的进度,组员的付出也一目了然,同学可以互相督促完成工作。」
效用视乎教学者 使用方法
为了收集更多用家意见,林惠民博士邀请其他老师使用GMoodle。「老师们视乎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占分比率。以我教的科目为例,GMoodle上的讨论和小组工作的付出共占10%,但有些老师只会采用平台上的功能,并不会以此来计分。」她补充,有些学生认为平台占分比重不多,与其把档案上传到GMoodle作纪录,倒不如直接用手机通讯软件传送给同学,所以不会使用GMoodle。
「这个系统能否发挥真正功效,很大程度视乎教学者如何使用,如果他们没有积极跟进学生进度,学生未必能享受这个学习过程,或有任何得著,所以老师要把自己的课堂融入平台,才能把效果呈现出来。」
第二阶段 加入人工智能
每个系统都有其需要完善的地方,林惠民博士坦言,学生递交功课一向都要经过学校的在线查重系统(Turnitin),检查有否抄袭成分。由于Turnitin的数据库与其他院校共通,因此无法取得权利连结到GMoodle使用,林惠民博士对此亦感到可惜。目前学生需要有两个帐号,缴交功课时要登入Turnitin系统,平日上课则在GMoodle。「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麻烦,如果纯粹在课外应用GMoodle,他们的反应应该没有那么积极,所以我每堂也会要求学生登入,他们熟习这个学习模式后,就不会抗拒使用。」
GMoodle教学平台能获得加拿大国际发明及创新比赛银奖及特别奖,她表示感谢之余,亦思考到要令更多人使用,唯一的办法是把它设计成更方便易用和吸引的工具。
GMoodle的研发目前属于第一阶段,林惠民博士将会继续改良系统,并邀请了香港理工大学一同开展第二阶段,尝试加入人工智能元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问,人工智能会担任助教,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