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合数码媒体艺术与冥想 从实体到虚像进入正念世界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副教授洪强博士 教育专业第20期 揉合数码媒体艺术与冥想 从实体到虚像进入正念世界 Well-being

  近年世界脱离常轨,难以预测。焦虑、不安随之而来,想重达幸福(Well-being)的层次,不少人都推荐「冥想」或「静观」。香港亦有不少学校开始将冥想引入,让学生透过当下对自身清晰的观察,让心神专注在此刻,而不是沉溺不安的过去或担忧未知的将来。同时感受身体的存在,留意身心变化,学习收与放,从而自我调节,平伏负面情绪。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副教授洪强博士对于禅修冥想已有一定造诣,因此透过数码艺术、动画和互动技术的结合,创造出正念练习和冥想的新体验——便携式互动与冥想镜(PIMM),于 2020 年 IIIC 国际创新发明大赛及 2021 年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金奖。

发掘都市人「静一静」的需求
  洪强博士认为定期修习「冥想」/「静观」就像电脑的「重新启动」按钮,使人们过滤生活的烦扰,从混乱萃取思想,让身心回到平稳的状态。洪博士付诸行动,曾到中学以义务活动形式教授初中学生冥想:「对比计划的前后期,我和其他义工观察到那些学生在肢体动作、对答上有着非常明显的转变,他们都表现得和谐乐观。」
  孩子正面的转变,鼓舞了洪博士在推扩冥想上更进一步,因缘际会下,他首次将自己的专业——数码媒体艺术结合冥想,制作出《大观圆:参与式互动体验装置艺术》,是次的设计成为 PIMM 的雏形。
  在香港教育大学的支持下,洪博士将概念、互动软件及装置设计重组、改装、缩小及改良。「原本我们摄取中学义工的经验,准备了一些讲解,打算以相同的模式引导孩子要如何与装置互动。然而展览开始后,我们发现孩子们领悟力极高,他们一开始发现影像模糊时,只需要稍微提示他们停止动作,便已经领会到当中的巧妙。」洪强博士从孩子身上明白了教育可以不是由上而下的灌输,只需要提供一个合适而又有共同语言的平台,简单的以一、两句提示即可成事。

真实×镜像×数码化
  透过多次观察,洪博士开始着手完善 PIMM,特意走访了不同的专业人士,其中包括儿童心理学家。「若想孩子们真正投入其中,我们不能只着重玩乐的部分,要先观察他们的情绪,和他们进行沟通互动。另外,孩子跟成年人一样,同样需要私人空间,毕竟香港的孩子不习惯将情绪坦露。即使以往进行小组活动时,当我们问孩子今天的情绪时他们都很少会主动说他今天伤心或是愤怒。」
  PIMM 是一面内置摄影镜头的镜子,具备投影功能,配合研究团队自行研发的人工智能,产生 3种互动模式,包括 [ 清晰的自己 ] 模式、[ 完整的自己 ] 模式及 [ 舒适的自己 ] 模式,显示出物理、光学及数码世界三个空间,以不同维度刺激观众思考「觉知当下」的意义。
  「以不同投射影像吸引使用者沉静下来,长久下来有助他们学习自我疗愈、提高专注,感知自己的正面和负面情绪。尤其在舒适的自己模式,看着像乌蝇般的笔划重组成字,再组成短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情绪平静,当他们阅读短句后更可以从中获得慰藉,使内心宽裕。」洪博士笑言曾经有孩子表示自己从未试过安静 10分钟,想尝试一下,在那一刻,他已经觉得这个冥想的宣传是成功的了。「PIMM 的作用是抛砖引玉,毕竟对于孩子而言『不准动』可能一般被理解为是一种惩罚。但我们将这转化成挑战,让孩子产生要『静止』的念头,吸引他们尝试,使冥想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日后甚至不用依靠 PIMM 就能进入冥想状态。」

[ 清晰的自己 ] 模式 Clear Self:
使用者在照镜时屏幕只会投射出朦胧的身影,当参与者静止一定时间后,就会映出清晰的影像。


[ 完整的自己 ] 模式 Complete Self:
屏幕会投射出参与者的样子,画面如万花筒般散乱,参与者需要静止让屏幕中的散乱自行完成拼砌成完整图案。

[ 舒适的自己 ] 模式 Comforted Self:
参与者先选择自己的心情,镜面会显示紊乱的文字,当使用者静止三分钟后,文字化作可读的句子和使用者互动。

配合大数据 追踪情绪
  谈及未来发展,洪博士感激教大的资助,接下来将会和居日的香港著名儿童绘本漫画家 Alex Ho(沙沙奇绿鼻子)合作,制作绘本介绍冥想精粹及与冥想镜的互动技巧和使用锦囊,同时亦希望未来能够设计一系列不同形态的便携式冥想镜,让更多学校受惠。
  再下一个阶段,洪强博士希望将 PIMM 结合大数据,让使用者输入可识别的名字,长时间追踪其表现,让使用者更加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院校亦可从数据得知学生和教职员的情绪数据,从以作出适当的协助。

如有兴趣商品化本项目,或进行后续合作计划,请联络香港教育大学知识转移办公室。
如有查询,欢迎致电 2948 7556 联络香港教育大学,知识转移办公室 凌先生。

如有兴趣商品化本项目,或进行后续合作计划,请联络香港教育大学知识转移办公室。
如有查询,欢迎致电 2948 7556 联络香港教育大学,知识转移办公室 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