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多元感官发展(五): 音乐与听觉(48期)

文: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香港教育杂志 杨文婷姑娘 英国注册音乐治疗师 乐延言治疗及教育中心 香港音乐治疗协会主席 音乐治疗

前几篇文章介绍音乐与我们的五感发展,这一期终于来到了最重要的听觉。

听觉是胎儿继触觉之后发展的感官,可见听觉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妈妈级的读者也一定感同身受的一点,是宝宝似乎一出生便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而且听着妈妈的心跳声,能令宝宝感到平静。因为,妈妈心跳的频率和声音,自二十周左右开始已经一路伴随著他。

说到音乐和听觉关联的重要性,笔者真的不得不提作曲家贝多芬。他在创作以及公演《第九交响曲》的时间,已经完全丧失了听觉,他甚至听不到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当他饱受耳聋以及其他疾病的煎熬,也曾想过以死一了百了的时候,他也是从音乐中获得了力量,靠著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到底贝多芬如何在耳朵听不见任何乐器声音、无法分辨音色强弱等的情况下创作?研究贝多芬的学者滕布里奇表示,贝多芬是一位充满想像力的作家。学界较一致的共识是,贝多芬靠脑海内储存的听觉记忆去谱写交响曲。其实听觉资讯,相对视觉资讯,较能够深刻地刻印在我们的记忆内。电影《反转脑朋友》关于音乐的记忆球的一段,脑内的中央处理器得到了一个载有音乐旋律的记忆球,被脑内工作的人员「一得闲就播放」出来,所以主角小女孩会不自觉地哼唱小曲。其实「播放音乐记忆球」这能力,在脑神经学的研究已经被证实:我们能够将听觉资讯制造成「回声记忆」,并在脑海内似「回带」般播放。而不停重复重复地回带,则是耳鸣(earworm)现象。

音乐是听觉和时间流动的艺术。用听的方法去学习音乐,背后的原理是怎样呢?我们透过听觉所获得有关音乐的资讯:不论是音高、节奏快慢、音色、强弱,都会比视谱更多更立体,更深更广地刺激脑部,并能够在脑海内停留更久。所以,有一些听力较灵敏的孩子,可能老师示范两三次后,便能很好地将旋律记住了。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脑袋练习把听到的资讯更仔细分析、诠释和消化,并将听觉资讯和视觉、动态等资讯整合和连结。为此,脑部需要发展大量神经网络将这些脑区连结。虽然回声记忆主要处理短时间内听到的音韵资讯,但是当我们重复「播放」的时候,便会渐渐加深脑袋处理这些资讯的记忆,慢慢地,我们就会将这些资讯储存进大脑皮层的长期记忆区里了。这些记忆,可以伴随我们一生。即使是患脑退化症的患者,音乐部分的记忆依然可以完整。

脑神经学家奥利佛·萨克斯(Oliver Sacks)曾在他的著作《看得见的盲人》(The Mind's Eye)里面提及一位双目失明的教士,依靠著雨点打在不同表面的声音,来分辨出整个环境轮廓。我们的脑袋,在某种感官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能够进行「资源重整」,将脑细胞资源增拨到别的感官系统,以增强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听觉也能够帮助我们辨别声音源头的远近,而声音的高低也会创造空间感觉;节拍更直接在时间的流动中划分距离。音乐恰巧是这些元素之合成,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学习音乐,也能有效促进掌管空间感的感官发展。及后的文章,笔者再与大家详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