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學中文科科主任規劃與管理能力:從設計測考卷出發

香港教育大学
提升小学中文科科主任规划与管理能力:从设计测考卷出发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专家分享 教案分享 教育传媒

如果我们希望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作一次身体检查。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是否过重,BMI方程式(即是将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大概可以给我们提供答案。如果家长或教师想知道孩子的学习表现,很自然的就会想到一份测考卷。

详细内容
地區與學校縮班, 原因何在?(上)

地区与学校缩班, 原因何在?(上)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2020-2021年度小一入学申请(自行分配学位)已于9月23至27日完成,各学校收表的数量大家都心中有数,以下资料先供大家参考,下期再与大家分享。

详细内容
從遊戲中 學習運算思維

从游戏中 学习运算思维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教案分享

自2015年政府提出推行STEM教学,不少学校便积极于课程中加入相关元素,当中尤其在电脑及科技学科中,不少学校都加入运算思维训练,教授学生编程元素。过往编程是专业技能,而且编码亦不是常人能理解,但现今于中小学所教授的编程不单容易入手,更可让学生于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之余,亦鼓励同学发挥创意。

详细内容
不怕跌撞 挽手跨過 支援前線教育工作者 走出教育困局集思會

不怕跌撞 挽手跨过 支援前线教育工作者 走出教育困局集思会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香港教育政策经历多番变革,大中小学教师团队疲于奔命,前线老师工作压力愈来愈大。每年9月除了是莘莘学子开学的日子,亦是老师感到焦虑的时刻。循道卫理优质生命教育中心联同9间中学,举办「寻回初心●重塑教育」集思会,除了有总干事陈穗老师分享自己走出情绪病,投身生命教育的经历,更邀请到台湾著名教师王政忠进行演讲,讲述如何藉生命教育及创新教育,在台湾掀起一场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活动当日有约400名教育工作者出席,一同「集气」,寻回教学热情,为新学年的开始注入正能量。

详细内容
尊重學生 贏取信任 理解實際需要 以學生為本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学
尊重学生 赢取信任 理解实际需要 以学生为本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校长专访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一连两期专访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学校长邹秉恩,于第5期中邹校长分享了他秉持有教无类,以大胆和创新的方法,成功替多间学校注入新思维,改善办学质素。来到这一期,邹秉恩跟我们分享他离开了圣公会基心小学后,如何带着当教育前线的经验,担任香港教育学院讲师及高级课程发展主任,处理中小学、毅进和大专等的课程评审及设计工作,以另一角色服务学界。11年转眼过去,他重新走到前线,到圣公会圣匠中学及中华基督教会公理高中书院担任校长,之后又重回当初的起步点,再次担任小学校长,秉承致力服务学界不同岗位的初心。

详细内容
設計學習框架 聚焦情意教育 讓知識融入生活 學習不再與己無關

胡素贞博士纪念学校
设计学习框架 聚焦情意教育 让知识融入生活 学习不再与己无关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案分享

人和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必须互相依赖才能生存。港人日常生活产生大量家居污水,包括清洁家居及梳洗时所产生的废水。这些污水排出大海后不但影响海洋生物生长,更有机会令牠们中毒致死。胡素贞博士纪念学校常识科老师罗其斌就常识科中水质污染的课题,特意与他的教学团队进行深入反思,设计出「辨、便、变」学习框架,配合「情意教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方面掌握科学过程技能,另一方面能更全面辨析家居污水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培养出保护海洋的价值观和行为。

详细内容
教學科技 如何改變課堂?

教学科技 如何改变课堂?

教育传媒 教育传媒 专家分享 教育专业

在这科技迅速发展、信息爆炸的年代,学校也要与时并进,培养学生的在新时代所需的能力。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在反思以老师单向讲课为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尝试采用各种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创新教学法,提高学习兴趣。

详细内容
運動會日子抽籤、校際比賽日協調 如何制定雙贏的校曆表?

圣玛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学
运动会日子抽签、校际比赛日协调 如何制定双赢的校历表?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案分享 专家分享

每年在大约5至6月,政府及教育局也会陆续公布新一年的法定公众假期、公开考试、文凭试放榜日及中一入学试等。学校便会因应这些「校外」日子来开始制定校历表,好让各同事可预算新学期课外活动的安排,如:交流团、全方位学习日、学校开放日等。当中,体育同工比较关注的运动会及学界比赛日子对学校订定考试及假期是息息相关的。

详细内容
溫柔的力量: 歷史與文化的閱讀

中华基督教会协和小学(长沙湾)
温柔的力量: 历史与文化的阅读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专家分享 教案分享 教育传媒

文化的基因,应该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蛰伏在我们的灵魂里,只消我们轻轻地,用最温柔的方法,把它唤醒。

详细内容
教育在家,教學在校。一場教育的叩問: 學校以外, 教育還能是什麼?

教育在家,教学在校。一场教育的叩问: 学校以外, 教育还能是什么?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专家分享 教育传媒

在香港,一谈到教育,家长比较倾向于关注子女入读哪间名校;哪区校网最好;成绩若要优异,学童非去哪间补习机构不可,追求分数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教育子女成了学校的责任。然而,成绩以外,教育还可以是什么?曾于加拿大修读社会儿童心理学及于美国修读教育系博士课程的陈美龄分享说:「学校只是帮助教导学生知识,真正的教育,是发生在家中的。」家校合作,不只是潮流,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