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新路向:「人文科」、「科学科」、「体育科」
2025年对作为小学教师的各位同工,将会是一个具挑战又忙碌的一年。教育界正面对适龄入读小一的儿童人口下降、青少年身心灵健康问题带来的挑战;同时,学校教育亦正积极与大湾区以至世界各地接轨,小学常识科将会分拆为「人文科」及「科学科」等,这些改变都带来挑战,亦带来不少的机遇。
详细内容建立优质社区伙伴 推展全校服务学习
在与其他亚洲城市的比较中,香港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形象相对较低。根据香港青年协会的一项针对年龄介乎15至39岁受访青年的最新调查,只有约80%的受访香港青年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至于认为自己人生观是消极的香港青年有25.6%。香港学校宜积极考虑与社区伙伴共同携手,开拓校外服务学习机会,配合校内的价值观教育,强化学生的自身建设,包括提升社交能力、责任感及承担精神,增强同理心和学懂感恩,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发挥正向能量。
详细内容圆融推展价值教育 生活塑成品德价值
价值观教育需要有为的意识,圆融的推展。任何活动都有意义,但意义的掌握应在活动之先,而且意义当存在于有机的德育框架之内。德育可以「知、情、意、行」四个 元素来解构,以便我们清晰地进入有为的意识,但当德育推展起来时,便要圆融的体现于生活之中,不必分割。
详细内容有机结合价值教育 确保最大学习效益
价值观影响学生个人理解、辨析及厘清接收的资讯,也影响个人作出理性和负责任的行为和决定,因此非常重要。现时价值观教育包括公民教育、国民教育、生命教育等多个元素,内容广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有限,也受制于有限的课时,因此学校必须把各项价值观元素有机结合,方能避免顾此失彼,确保学生得到最大的学习效益,因此校本价值观教育规划便应运而生。
详细内容德育政策多管齐下 多维度培养良好品格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价值观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5年提出的「未来的教育与技能2030」研究计划及其「学习指南针 2030」框架,学校应强调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以培育新一代面对未来各项挑战的能力。
详细内容内化幼儿价值观 实现知行合一
幼儿期(3-6岁)是人生启蒙的初始阶段,是人格形成和品德养成的关键黄金期。幼儿阶段具有高模仿性和可塑性,最容易受外界环境,学校和家庭教育及父母价值观所影响。然而,现今社会不断转变,家庭结构和父母价值观对幼儿的道德观形式带来冲击和影响。基于家庭教育差异和偏执,不少家长重视和强调幼儿的知识传授,而相对忽视幼儿最本质的品德价值。
详细内容推行幼儿德育难点及挑战
「正向教育」目的是发掘儿童的性格强项,懂得以正面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不同挑战。在推行「正向教育」的过程中,儿童之间展现出良好的品德及行为,其成效得到家长、教育局的认同及赞赏,但日后又如何让家长配合学校方向,持之以恒地在家中以品德教育培育子女呢?这是本校推行上面临的挑战。
详细内容提高课外活动素质 发展教师领导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未来有志于成为校长的领导者,积极参与不同专业团体,不仅能帮助行政同工掌握教育管理技巧,还能学习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学校的运作效率。香港课外活动主任协会(下称协会)去年成立40周年,多年来提供一个支持性社群,举办各类型讲座、研讨会、考察活动等,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专业发展机会。
详细内容搭建国际教育桥梁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共筑共融和谐社会
黄颖诗校长在教育领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过去在津贴小学担任英文课程主任和副校长等职位,并于上学年加入油蔴地街坊会学校,接替荣休的张漪薇校长,担任校长一职。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及教育非华语学生的新挑战,黄校长如何领导学校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朝着多元和包容的方向发展,适应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成为她上任后的重要任务。今期新校长对谈,有请黄校长分享个中经历和体会。
详细内容学校图书馆带动跨学科学习的力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实例
上一期介绍了配合小学科学科课程四大范畴的本地出版图书,今次想分享图书馆活动带动跨学科学习的例子。在当前教育局推动的小学科学教育框架中,注重学生的创意和科学潜能的启发,尤其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无疑是重要的方向。本人曾经在小学二年级的课程中引入「甲虫观察体验工作坊」,旨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习。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