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与挑战
创新科技瞬息万变,亦主导及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亦为教育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日,人工智能发展更在社会掀起热切关注,ChatGPT 等 AI 聊天机械人具备搜索、整合和分析数据的功能,在学界引起激烈的讨论。香港教育城行政总监魏远强先生指出,ChatGPT 兴起教育界首当其冲,因其有快速查阅资料、生成答案的能力,导致不少老师担心学生会利用人工智能出现作弊的情况。惟现时更应着眼于新技术的发展,不用过早作出定断,而相关技术要得到适切发展,仍需要结合实际例子及革新教学方法。
详细内容寻回初心的科技教育
近日 ChatGPT 的使用成为全球热门话题,然而,当大家都兴致勃勃谈论如何使用时,数百位著名 AI 专家、科技企业家和科学家公开连署,呼吁暂停开发和测试较 ChatGPT-4 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以给予有关单位时间预先研究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这正是资讯科技与道德伦理的反思问题。
详细内容拥抱AI学习新时代
每 样 技 术 的 出 现 都 对 生 活、 工作、教育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去年ChatGPT 开放公众使用则让人眼前一亮,AI 工具肯定能颠覆我们的工作及学习方式。而 ChatGPT 的使用与否在最近半年一直是大学的热门话题,但好像中、小学的讨论并不多,大多学校只是抱持观望态度,未有太多实际行动。
详细内容抓紧AI发展优势 以科技改善学、教、评
随着 Chatbot 发展日渐成熟,学界纷纷牵起很多讨论和相关应对的措施。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培育学生对科技发展的热情,启发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能够应用及研发新科技以迎接未来社会的发展。每当出现新科技,都会对教学环境的生态带来转变。正因如此,我们会经常强调学与教的范式转移,迎合实际社会的发展,以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法,但既然评估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元素,我们能否在范式转移的过程中,一并考虑到学生学习评估的方式,亦即是我们应设计出一套能切合实际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评估项目。
详细内容善用人工智能 与时并进的教与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育,从来不是易事,前线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需要以身作则,并把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融入不同学习阶段,协助学生培养正向的人生观。近年,科技及人工智能技术急速发展,加上三年疫情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常规,各行业及领域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也包括教育界。面对来势汹汹的科技,是要禁止或是面对、辨识、 规范、掌握及运用?与其探讨究竟教师的职能会否被取代,何不更积极的讨论教师如何与时并进,利用新的「工具」进行教与学。
详细内容如何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
政府应否控制或促进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虽然人工智能机器人有可能为交通、教育、建筑和医疗保健等各个行业带来众多好处,但也有人担心它们对社会的影响,例如工作岗位流失、道德影响和潜在的滥用。政府在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谨慎,平衡创新和保护公共安全与福利,同时亦要确保满足道德和公平的考虑。
详细内容CHATGPT掀起教育新浪潮
人工智能发展日益蓬勃,应用范畴广泛,随着 AI 聊天机械人程式 ChatGPT 的面世,更在教育界引起广泛讨论,惟学界忧虑生成式 AI 会被用于作弊或剽窃,因此有学校宣布禁止使用 ChatGPT,以免影响学习。但有专家则认为可借着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优化传统教育体系,利用 AI 工具减少学生的学习差距。今期《教育专业》封面故事将集中讨论人工智能,以至 ChatGPT 为教育界带来的影响,分享如何正确应用 AI 工具,从而提升教学效能。
详细内容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Finance X Technology 强势联手 培育金融知识与IT技术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在数据主导一切的「数码大时代」,科技已经植根于生活中的每项细节,亦彻底改变了各行各业对数码的需求。其中金融服务行业在科技的带动下不断创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运算等应用亦渐见普及。香港城市大学深谙,资讯科技的发展已经是势不可挡,世界各地对相关人才的渴求更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于是本年度首次推出由工学院电脑科学系和商学院联合筹辧的理学士(电脑科学)与理学士(计算金融及金融科技)双学位课程,以前瞻创新的课程设计及优秀的师资团队,培育具远见的复合型专才。
详细内容
香港教育大学
英文阅读学习程式 运用创新人工智能 生活化教材添学习趣味
香港教育大学(教大)协理副校长(学术质素保证)兼心理学系副教授杨少诗博士深明小学阶段是学童学习英语的黄金关键期,若能从小打好基础,将能提升他们日后的英语学习力。所以她与团队设计了两个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的英语学习程式,利用故事、儿歌、互动短片和游戏等教学材料,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详细内容新学年,学懂善用全方位学习津贴
「全方位学习津贴」属经常性津贴,资助学校及按位津贴学校应在相关学年以最有效的方法运用拨款,学校原则上不应保留津贴的余款;然而,学校于实际运作上亦可按校本需要,保留合理的津贴余款,并转拨到其后年度使用,上限为该学年获发的12个月的津贴款额。学校须根据已审核的周年帐目,把超过上限的余款退还教育局。「全方位学习津贴」2020/21学年津贴金额,以24班的学校计算,小学可获约76万元,中学可获约117万元;学校应妥善运用上述津贴,为学生创造空间,令他们获得更全面的培育。
详细内容